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009-12-29王永芝

中国市场 2009年13期

  [摘要]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高校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高校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和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和谐校园;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136-02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发展和升华,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即建设和谐校园。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主要作用。
  
  1 顺应时代要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1.1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
  和谐校园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
  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的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校园内,不论什么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和谐校园是运行安定有序的校园。校园运行有序,一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二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
  安全文明校园是和谐校园的基础性特征,是确保学校稳定发展的环境基础。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其次应该是在与外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与教育功能,为学校缔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
  1.2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1.2.1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1.2.2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1.2.3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2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2.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宣传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应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宣传作用,广泛宣传和谐社会思想,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和舆论监督,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弘扬正气,树立先进典型,监督和鞭挞校园内发生的不和谐现象,抨击歪风邪气,营造优良的校风。
  2.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信仰激励、理想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和艺术激励等具体激励方式的功能,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建立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2.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2.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3 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没有错,非常正确,必须长期坚持。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好政治功能就够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情况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增添新力量。
  3.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只有通过深入组织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做出的重要判断上来,才能够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才能维护高校的稳定。
  3.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校园,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3.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重要育人功能
  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部分,但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实际,而是与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于这一实践性载体,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过程都融入到实践的行列,使理论教育走向实践,在强化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IN].人民日报,2005—6—27.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