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治”学说初探

2009-12-29张小乐

中国市场 2009年13期

  [摘要]“德治”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在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它不仅有利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也颇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德治;内涵;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42-02
  
  1 “德治”思想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德的民族,早在上古的一些典籍中,对“德”即有很多的论述。如《尚书》把“正直”、“刚克”、“柔克”称为“三德”,《诗经》则称颂周族的首领“其德克明”、“明德”等,开启了古代先民重“德”的风尚。沿循周文化的这种重“德”的追求,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和理论框架。后经过汉代学者初步系统的整理和认证以及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为政以德,以德正己
  针对当时统治者以残酷的刑罚对待人民的情况,孔子主张实行“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孟子对孔子的仁学伦理作了进一步论证,他从性善说出发,认为统治者如果将其推及于政,即是“仁政”。从此,“为政以德”、“仁政”说成为儒家矢志不渝的治国理念。孔子还阐发了统治者“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进一步揭示了君主欲正人须首先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性。
  1.2以德惠民,以德养民
  孔子提出了“养民也惠”(《公冶长》)的经济方针,主张把“仁者爱人”的人文关切与安顿民众的生养结合起来,强调统治者要做到利民、惠民、养民,就必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相比之下,孟子的主张则更具体一些,他把“制民之产”作为实施“仁政”的经济措施之一,认为民众有“养生送死”的“恒产才有恒心”,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以“佚道使民”,贯彻“取于民有制”的原则。这种“利民”的设想在封建时代未必得到真正贯彻实施,但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意识同样积淀到许多开明国君和有识之士的头脑中,从而驭使他们去寻求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的措施,这必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3以义制利,以德养廉
  从政必须懂得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德治”主张的又一重要内容。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廉政”这个名词,但他说的“见利思义”(《宪问》),以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等,就潜含着从以义制利、以德制欲向以德养廉的方向发展。沿循这种思想意向,孟子认为从政者对于可取可不取的物质利益硬伸手去要,即伤“廉德”:“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孟子把额外索取不属于自己东西的行为斥之为伤害“廉德”。
  1.4德主刑辅,注重教化
  无论是儒家理想中的圣王还是儒家本身,从来也不否认刑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儒家认为国家的基础是道德,刑只是德的补充,“刑以辅德”。要求“明德慎罚”,指出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要消灭刑罚。孟子要求“省刑罚”,并且比较公正客观地指出老百姓犯罪的原因多数是统治者逼迫的结果。孔子大力提倡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对民“教以人伦”。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不仅主张性善的儒家主流派倡导教化,主张性恶的儒家非主流派也倡导要以教化为主。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是恶的,通过后天学习的结果才是善的,强调教育对转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1.5以德立公。奉公尚忠
  儒家“仁爱”、“忠信”的道德伦理,其指向在于培养一种为他人、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发展到极致,必然从中引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幻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的“老安少怀”的社会,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就蕴涵着一种“天下为公”的意识。《礼记·礼运》篇则直接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核心在于一个“公”字,旨在提倡“奉公尚忠”,以公德战胜私德,从而确立一种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2 “德治”思想的作用
  
  儒家的“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儒家德治主张不绝如缕,它对于封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2.1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道德的政治化,使国家统一成为治国者有道的政治目标。“大一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命题之一,它不仅包括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还包括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趋同。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总是强调合而不分。虽然大一统论使君权走向极端,但它所描绘的“天下一家”的社会远景,却反映了现实水平上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集国土一统、治权一统、政令一统、王道一统、文化一统、华裔一统为一体,对我国国家、社会、民族以及文化的整合,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2有利于社会稳定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最突出的政治效果就是社会稳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评价社会状况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评价治国方略的价值尺度之一。从正面看,道德赋予了政治统治以合理性、合法性,从“万众一心”走向“安定团结”,达到这种治国效果,就可称为“天下大治”,这一直是统治者的治国目标。而从反面看,道德又限制了政治统治的极端专制化。道德要求是传统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准则,它不仅约束被统治者,也约束统治者。道德规范迫使统治者崇王道、去霸道。通过以民为本,以信立国,以惠使人,以礼教民,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涂上了浓重的道德色彩,使其成为人心所向,以此来保持井然有序的社会稳定。
  当然,儒家思想及其德治传统存在不少消极的地方,但其实质是以德治国,最终实现建立和平有序的安定社会的目标。应辩证地看待儒家的德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统德治思想中的积极内容发扬光大,以现代精神去提炼历史精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