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一些思考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3期

  [摘要]本文试图从老年人居住环境现存的基本问题;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形式等几个方面,论述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中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环境;设施安全;设施定位;设施方便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27-03
  
  随着时间跨入新世纪,我国也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民政部1999年的统计资料,我国总人口近13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7%。预计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18.4%。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生活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大家庭必然要解体。我国政府根据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提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政策。独生子女成年以后所组合的家庭最多也只是2+2+1结构模式形成一个主干家庭,而另一对老年夫妇不得不单独生活;甚至,只能是年轻父母与独生子女组合成2+1结构模式,从而形成两组由老年夫妇组成的独立家庭。这是回避不了并且必须面对的现实。“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来临会给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结构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是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老年人居住环境现存的基本问题
  
  现有的老年公寓设计几乎完全套用工厂的单身宿舍,厕所设在走廊的一端,而且全是蹲位,还要上几步高台;有的区级老年公寓就设在为普通居民设计的独立式住宅楼里,楼梯很陡,踏步偏高,有的虽有坡道,可是坡度太大,自助轮椅无法上下。这些老年设施在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此外,现有的老年设施选址不合理,周围环境不理想,甚至还有的老年公寓选址在郊区,处于火葬场附近,导致许多老人不愿意入住。
  
  2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在听力,视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其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他们开始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经常活动的空间内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设施,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内家具设备有与老年人相当的尺度,减少室内高差等。
  对于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等老年人居住建筑,应按介护老人标准设防设计,即按最不利的状态进行设计,一步到位,要求跨越全过程,具备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所需要的辅助设施和必要的护理活动空间。
  对于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公共建筑,其设计要按介助老人标准设防,提供必要的安全扶助设施,这些设施对于自理老人也是方便的,但可不考虑介护老人参与活动的可能性。
  
  3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形式
  
  3.1家庭养老
  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敬老,尊老,爱老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老幼相依,互敬互爱,安度晚年这种模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独生子女政策的大力推行,传统观念的改变;独立的经济来源和代沟较大差异的存在等因素,导致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3.2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还是住在养老院外的老人,都不愿生活在纯粹由老年人组成的环境中。老年人在自己原有住所居住了一辈子,退休后只得进入养老院或是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老年公寓,脱离了原有的熟悉的社会关系,而不得不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许多老年人住进养老院并非出于其主观愿望,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十分渴望能与社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子女,亲友能有更多的团聚,渴望能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属于自己所有的环境中,每当节假日有人前来探访时,他们便会对被探访者表现出极大的羡慕。
  这种完全社会化的养老院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3家庭养老+社会服务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社会服务”机构。这种社会服务事实上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补充,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自己家中,有机构负责安排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这种服务方式不仅让老年人能继续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减少了因环境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缓衰老的过程。这种养老方式的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大欢迎,拒绝进入养老院的人越来越多。
  
  4 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的思考
  
  采用社区服务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4.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宅设计方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所至少应符合多层住宅的要求,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
  4.2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
  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态有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服务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4.3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
  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人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距离居住给予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4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
  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
  
  5 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个别的和一些相当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上对老年人的体能和心态特征了解重视不足或者完全忽视。研究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和共有特征,对老年人居住环境在设计中多考虑其特殊要求。这是从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工作者和老年事业服务的工作者提出的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课题。
  5.1杜绝因陋就简
  长期以来国家经济拮据,提倡因陋就简。社会老年福利设施的管理单位,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仅仅满足于提供一个安置场所,只图管理省事,省钱,而没能首先立足于满足老年人生活使用方便这一基本要求。
  5.2加强调查研究
  老年人的特点决定了老年住宅的标准应该高于一般住宅,居住面积和日照要求均高于正常人群。例如,卧室、起居室、书房均要朝南;社区内建筑日照距均大于1:1.5,保证老人有充分的日照时间。在社区内场地要求平整,减少高低差,以确保老年人行动安全。社区规划以围合尽端式为最佳,防止形成穿行交通。
  5.3老年人参与设计
  老年人有限的参与设计,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住户也可根据家庭人口的构成,经济条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住宅的新型多样化,便于不同层次的居民选购。
  5.4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宽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必须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这一新生的社会因素,将居住区视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运动的一部分,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满足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要求。
  5.5设计理念需要从新定位
  以往居住区从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从住宅的外部环境设计到内部装饰,基本上都是以成年人和身体健康者的行动标准为依据的,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老年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要旨在于体现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物质结构,网络结构和公寓之余老人的适应性处理。
  5.6规划结构需要更新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安全而易于识别,在老年人的活动圈内,应该杜绝穿越的机动车交通,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新形态。
  5.7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需要扩充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老年人成为居住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的特殊群体,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指标必须要从人口老龄化的新问题和新角度进行重新修订,为老年人而设的配套项目与服务内容需要全面加强和完善。
  5.8户外休闲环境需要重新研究
  在人口老龄化的势态下,居住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的空间。
  5.9智能环境需要扩展
  对老人居住环境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环境,以体现对住宅的功能,结构,环境,服务及运行管理等多层面在人口老龄化下的优化和支撑。
  5.10居住类型的借鉴
  (1)多代居: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愿望选择多代合居,近居或邻居的形式,使老人觉得自己没有脱离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的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尽享天伦之乐。
  (2)中庭式:中庭式居住类型是在传统的围廊式中庭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庭空间被充分利用来强调“看一被看”的关系。“中庭”式的集合住宅,为人们提供了便于交流的场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疑会带给整个社会积极的影响。
  养老是“夕阳工程”。面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如何通过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大量的修建具有良好社区网络服务系统的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给老年人创造既区别于传统养老院,又让子女放心,老人舒心的新型老年安居小区;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他们积极健康地去享受余暇时间,安度晚年,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机制,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和周全的社区服务,保持老年人的活力,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住宅建筑规范详解(GB50368—2005)[s]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