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12-29陈笑波
中国市场 2009年1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12-02
我国在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原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难时期。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2008年下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量矛盾突出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样两个“过剩”的数字,金融危机又波及全球,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不得不缩减开支,减少人员的招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致出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增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接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到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611万,约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是突出的一项。诚然,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2.2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是否能充分就业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尤其是出口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有的甚至采取裁员措施,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也必然会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3教育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一方面,大学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就为了毕业后谋到一份好工作?不是的,工作是一方面,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素质才是高校教育根本性的任务。另外,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2.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许多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一方面,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导致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3 相应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学生个人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各地政府之间应该以吸引人才、促进发展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目前,已经出现大学生“订单培养”的情况,且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因此,建议企业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给员工恰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回报,留住员工。
毕业生自身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众多大学生不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包括选择学校,甚至选择老师等,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专业优势,要想把优秀的自己推荐给用人单位以使今后谋求到发展机遇,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灵活择业。
面对就业困难,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应该齐心协力,渡过这一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