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甘南草原一起成长”
2009-12-29包锐李开南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15期
杨雄、昂格、尕藏吉,他们是生活在甘肃省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草原上的三个普通藏族人,他们或者经营商贸带动一方致富,或者以开发特色文化为己任,或者成长为少数民族优秀的领导干部……
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他们的成长经历不仅见证了一个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为藏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杨雄:从牧民之子到一市之长
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1998年1月1日正式设市。传统的晒佛节、插箭节、香浪节、民族运动会与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交相辉映,构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3月下旬的一个中午,阳光洒射在草原上,穿过城市宽阔、平坦的主干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合作市市长杨雄的办公室。公务繁忙的杨市长上午刚刚参加了甘南州经济工作会议,下午又要召开全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
回顾自己的人生履历,杨市长并不愿多谈。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从一个藏族的农村孩子,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支持。”
杨雄的老家在甘南州卓尼县申藏乡大族村,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当地既有汉姓汉名,同时也有藏名。儿时的杨雄家里比较贫困,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全家。他的小学就在村小学里读完,而解放之前,这个偏僻的村子并没有小学。杨雄说:“是党将知识文化、现代教育带到了我们村。”
之后,杨雄离开了自己的村子,到一个镇子上读完中学,又在合作学习畜牧专业,当时,学校免去他的学费,而且每个月还可以领到21.5元的生活费。1983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在卓尼畜牧站工作。
他在不同的岗位上逐渐成长为一个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先后任卓尼县和舟曲县的县委副书记,化解了当地草山纠纷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积极实践和思考,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干部群众的好评。他又先后在甘南州委党校、州委组织部工作,2008年12月下旬,出任合作市市长。
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谈起合作的发展和变化,杨市长却如数家珍:“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机遇,使州府所在地的形象和品位得到显著提升。”
杨雄市长用一组数据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明合作设市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高,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末,农牧业生产增加值达到9600万元,较1998年增加了4853万元,年均增长6.21%。
十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30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全市70%的农牧民告别了饮水“人背畜驮”的历史,农牧户通电率从1998年的62.6%达到2007年的100%,农牧村贫困面从1998年的82%下降到2008年的43%。与此同时,当地的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6600万元,是1998年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