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彬县:贷款亿元助解 返乡创业资金难题
2009-12-29王群史建荣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22期
距离陕西省会西安150公里的彬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去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大批农民工返乡,给彬县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部分立志回乡创业的人员又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这一情况,彬县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拨付2200万元担保基金,以撬动银行2亿元以上的贷款,全力解决创业融资难题。此外,在县担保中心的支持下,农民创家园、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三创”工作也同时开展起来。
去年底,彬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彬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在非公经济局设立了“三创”办公室和工业化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组织开展创业工作。
具体做法是,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县里积极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的“三创”人员办理担保贷款。据统计,到目前已有300多笔,累计发放贷款1.394亿元。
“去年初步探索的成功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在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之际,对今年的全民创业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四大举措。”彬县县长李建民介绍说。
一是制定政策。彬县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的创业担保基金,专项用于创业人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并根据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担保基金的额度,确保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按时、足额到位。此外,创业贷款财政贴息的实行也被写进了政府报告,规定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用担保基金发放,直接享受财政贴息政策,减少利息支出,降低成本。
二是认真摸底。李建民告诉记者,建立创业人员创业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创业状况,以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创业资金的需求等将是该项措施的重中之重。具体做法是,让“三创”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创业人员创业具体情况登门入户,搞好登记,摸清创业人数、项目和成果,精心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认真摸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创业成功率。”李建民说。
三是精选项目。对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创业人员,在自主创业期间,因自筹资金不足,由所属行业服务机构推荐,均可向担保中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和期限可根据创业项目、个人信用状况、还贷能力具体确定。“对创业人员创业已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且按时归还小额担保贷款的,可视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人数(5人以上)增加的情况,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李建民解释说。
四是控制风险。李建民告诉记者,规避贷款风险是通过签订风险共担协议和快捷受理担保申请来具体完善。比如说返乡农民工个人创业需要持身份证、结婚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等原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税务登记证、贷款申请书等原件,经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填写《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批表》,在1小时内完成受理工作,2周内完成贷前调查、审批等手续,推荐到经办银行。经办银行对担保中心推荐的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申请,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将贷款发放到借款人手上。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强力支持全民创业,该县去年以来由县委、政府牵头,先后成功举办了“银企”联谊会、座谈会、观摩会6场次,研究探索出了一条银行与企业“联手、联利、联心、联谊”的互惠共赢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加强协调引导、业务部门联系扶持、金融机构积极服务、中小企业诚信发展”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彬县县委常委苏晓梅告诉记者,该县2008年各金融机构累计为县境内企业投放贷款4.29亿元。在全县所有企业贷款中,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55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了信用担保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3045万元。
“正是各银行投放的这些贷款,强力支持了全民创业,有力推动了县域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苏晓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