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学的错位
2009-12-29秦晓鹰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22期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近日又有超前动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新任命的国企领导不再享有行政级别。
由此,人们提了多年的国企取消行政级别、大学取消行政级别的呼声再度雀起。为国企的长远发展计、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计,取消行政级别实在是善莫大焉。之所以这样说,皆因这种行政级别及其相关的明规则潜意识为害甚深!
君不见,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既有行政级别又享受着行政机关所不可能拥有的实惠、方便和名义上封顶而实际上不封顶的收入,所以有多少大官中官小官要削尖脑袋“钻”进国有企业。抖官员的威风,拿商人的钱,双重的心理满足和物质享受,好不快哉。
同样,诸君请看,因为要获得某一行政级别,我们的国有企业家、我们的“红色”老板们(包括校长)为打通政府的各个“关节”是多么的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真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和高校的头头脑脑因为有了这种行政级别,他们便可以瞅准合适机会,顺理成章地到某个“衙门”去担任政府要员,官居几品,位极人臣。
然而,上面所述仅为皮毛,行政级别给企业与大学真正造成的危害是对经济工作与教育事业的严重“内伤”!行政级别在企业与高校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名义的存在,而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位子、车子、票子、房子”等接踵而来的物质利益。这样,也就等于在企业和高校内部无形中构建了另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与企业的以经济效益经营目标为评价体系、与高校的以教学科研水平优劣为评价体系相并行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二元价值体系的出现只会带来价值评判的混乱,造成人心的浮动和躁动,只会每时每刻在削弱着那些企业和教育精英们对事业的追求、执着与忠诚。
我们仅以高校为例。dbb8bee0ef6e98c926c92ea00a43b9a8c3820e27ec944539c740d828667a2d96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投入和高校管理者的经营有方,中国高校的硬件设施之巨大改善已是有目共睹。但是社会上关于“大学不是大学者多,而是大楼多”的揶揄也日渐其盛。为什么大楼越盖越多,而中外公认的大学者却十分罕见?!我以为渊蔽之一就是这种不伦不类,诱人走上歧路的行政级别。就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得到了正部副部正局等等级别的同时,它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却拉开得愈来愈远!行政级别,是一剂销骨散,它让中国的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智者的筋骨与德行的血脉。
对追求、给予、确认国企与高校的行政级别这件事,如果要说得再深些、再彻底些,那就要涉及到当代中国社会角色混乱这个更加令人头疼的问题了。这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最大混乱也恰恰发生在官、商、学这三大领域。按理说,官者,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商者,社会财富的创造与流通的推动者;学者,科学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者。三者各司其职:“官”用好权,“商”赚得钱,“学”尊且贤,如此一来,百姓获益、万民安康、生活平静、社会有序,可曰:和谐。但在今天的中国,官商学的“角色边界”已经变得十分模糊。某些掌权者不但早己把权柄伸进钱袋子,而且为了在官阶上更上层楼,急匆匆地去捞文凭、混博士、出著作。无怪昔日某些大专或大本出身的领导干部,两三年后,在繁忙无暇的工作、应酬、出国、兼职、视察、讲话、娱乐、吃喝、健身、出书、省亲之中,竟还能修炼成“博士”甚至“双博士”。掌权者尚且如此,企业家和学者名流岂有不仿效追随之理?权“力”转向权“利”,就是企业与高校为何要追逐和保留行政级别的最根本之原因。千年的官本位文化能在21世纪的中国仍得到如此继承,我们对这种传统的难以撼动是感到光荣还是汗颜、是自豪还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