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解开夏商周历史谜团的人
2009-12-28
本刊特约记者
李伯谦,我国著名考古学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古代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出版有《中国青铜器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30多篇。1996年起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
“后羿代夏”联结
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
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来说,2000年11月9日是个重要的日子。那一天《夏商周年表》发布,中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从而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中华5000年的文明,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却只能推到公元前841年,以此上溯的历史模糊不清。甚至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留存,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得到证实。夏朝是否存在?它的都城又在哪里呢?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1959年,河南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叫二里头的地方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建筑面积比故宫大几倍的遗址上,先后发掘出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居住区、陶窑和墓葬等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一切证据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都城,建造时间距今大约3500年至4000年,而这正是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存在时期。
那么,二里头到底是哪个王朝的都城呢?
记 者:那时已经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朝的了吗?
李伯谦:对,很多学者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把二里头文化看成是夏时期的文化了。
记 者:您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路是怎样?
李伯谦:1963年,我带学生到二里头遗址学习,当时普遍把二里头文化分为三期。而我比较同意我的老师邹衡教授的观点,他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并且认为,这四期都属于夏文化,覆盖了整个夏朝历史。最初我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但后来又觉得它不够准确。为此,我们对二里头出土的木炭、人骨使用了碳14测年技术。尽管当时不那么精确,但测定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被认为处于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600多年的300年时间。可是根据文献,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有14代、17个王,并且夏朝存在了471年。而二里头文化300年还不到,剩下的100多年怎么办呢?所以我对老师的观点产生了疑问,觉得二里头文化可能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应该属于中晚期的夏文化。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努力找出一个说法。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二里头第一篇简报开始,读完了历次简报,反复琢磨,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内涵是很复杂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山东、河南东部的龙山文化。
1928年,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比二里头文化要早。
记者:您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二里头哪个东西是龙山的,而不是二里头的?
李伯谦:比如说在二里头文化中常见的一种器物叫“三足盘”,就是一个平底的盘下面带三个瓦足。它的源头就是山东、河南东部的龙山文化。而且不仅是这一种器物,有五六种器物都和龙山文化有关系。
记者:那您下一步的思路是不是要分析一下这些因素为什么会从那边来?
李伯谦:对。我在1986年写文章说,这种结果可能和文献记载的“后羿代夏”这个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朝时期东夷部落的首领,善于射箭。神话传说中,后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使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领导的部族就分布在龙山文化所在的区域,那时正是夏朝的第三个王——太康统治时期。
当时夏王朝统治初步得到巩固,贵族统治者开始肆意奴役和剥削庶民,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太康统治时期,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庶民们趁着内乱展开反抗。这就使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李伯谦:第三代王喜欢喝酒、打猎,不问政事,结果东方的夷人(他们的首领叫后羿)就利用夏朝初建,民心根基不稳的时机发动了进攻,把夏王朝推翻了,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叫做“后羿代夏”。在这个过程中,后羿占领了这个地方,也将一部分夷人和他们的文化带过来。所以我认为,二里头文化中和龙山文化有关的这些因素是与这个政治事件密切相关的,是其遗留的结果。
史书上记载,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而夏王的后人又在多年后重新夺取了政权。后羿引发的这场夏王朝的政权变故持续了100多年。
记者:后羿在我们的观念里是一个神话人物,很难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一个专业的考古学家会如何思考神话和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伯谦:从历史记载来讲,成文历史,也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比较晚的。有成文记载的历史为“信史”,就是可以相信的历史。那么,在此之前是不是没有历史呢?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还是有历史的,只不过这个历史是经过口耳相传的口头传说,所以我们叫做“传说史学”、“传说历史”。比如说后羿就是传说中的人物,说他是个大英雄,十个太阳他射了九个,而这些在当时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记载。
记 者:就是说真实的影子是有的,但人们口口相传总会把它夸大,最后就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了。
李伯谦:对。是不是存在这个人我觉得并不重要,但我们能肯定他是东方这个部族的代表人物。
记 者: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恐怕很多历史学者对“后羿代夏”这段历史也是将信将疑的。
李伯谦:那是。
记 者:因为那个年代距离司马迁的时代差不多也有将近2000年,所以您当时提出这样一个关联,也要有点胆量或想象力的。
李伯谦:确实也冒险。
李伯谦敢于冒险的一个原因是,他找到了在类型学和地层学之外的另一种考古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
所谓文化因素分析法,简单讲就是分析出一个考古学遗存内部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组成情况,以认识其文化属性,即确定它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位置。而“文化因素”的内涵几乎可以包括所有的考古遗存及其特征,它既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建造这些遗迹和制作这些遗物的技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精神文化领域的内容,如文化习俗。所以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既可以大到一个考古学文化,也可以小到一件器物。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侧重。
运用这种方法,李伯谦指出,二里头文化应该属于夏朝的中晚期,也就是说二里头是“后羿代夏”事件之后,夏的都城所在地。
记 者:当时人们对您提出的这个设想有什么反应?
李伯谦:有赞成的,也有不同意的。不同意的觉得那些和山东有关联的东西,可能是比山东龙山文化还要早一个时期的大汶口文化的,不见得和“后羿代夏”有关系。
记者:您是怎么回应的呢?
李伯谦:我们要分别比较一下这些因素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联度。从比较的结果来看,它和大汶口文化还是有距离的,更接近于龙山文化。
商汤伐夏与商都城之谜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商。商代有着近600年的历史,但它的第一个都城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文献记载,商由于战乱曾多次迁都,加上年代久远,给后来的考古工作者寻找商都城带来了困难。
郑州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城,谁也没有想到,其地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1950年,一个叫韩维周的小学老师在郑州东南郊的二里岗一带,采集到几块带有绳纹的陶片和磨光石器。在好奇心驱驶下,他送往文物部门鉴定,结果发现竟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文物。1952年,文物考古人员进驻二里岗,并开始考古发掘工作,最终发现了属于商代的城墙。这些城墙在南、北、东、西都有分布,周长竟有7公里,最后合拢起来是一座规模巨大,拥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的长方形都城遗址。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发掘中,郑州陆续发掘出祭祀坑、城墙、制陶作坊等遗迹,以及一些商代大型青铜器。一个谜团解开了,但又引出另一个谜团——这是商代哪位王建的都城呢?
李伯谦:组织发掘的安金槐先生认为可能是仲丁(商汤之后的第六个王)建的都城,叫做傲都,或者叫嚣(嚣和傲相通)。最初大家也没有太多的疑问,不过随着材料的积累,邹衡教授提出郑州商城不是傲都,而是商汤所建的亳都。
就在考古界倾向于郑州商城是商汤的都城亳时,在距郑州市约80公里的偃师也发现了一座商代都城。
李伯谦:这就矛盾了。这边刚说郑州商城是亳都,那边也发现一个跟它时间基本差不多的城。
记 者:规模呢,也差不多吗?
李伯谦:规模比它小一点,但也是个都城啊。
记者:什么原因可以确定是个都城?
李伯谦:一是规模,它的规模也很大,二是发现了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就引发了究竟哪个是真正亳都的争论。邹衡教授说郑州商城就是亳都,偃师那个是桐宫。什么叫桐宫呢?就是商汤觉得孙子太甲太顽皮,要调教调教他,为此建了个宫殿,叫桐宫。
记者:这也是有历史记载的?
李伯谦:对。但是偃师那边就不同意了,说这么大的地方怎么是个桐宫呢?而且班固讲过商汤曾经在亳都呆过,也是商汤时候建的都城,所以两边都争执不下。
郑州商城被埋在一座繁华现代城市的地下,这给考古挖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李伯谦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李伯谦:我们发现了100多米的城墙。这段城墙被我们现在认为郑州商城建立时的那个文化压着的,说明它比郑州商城建立时要早。而且,我们在郑州发现了一个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有两件青铜器,还有陶器。这是迄今为止在郑州发现的商文化系统中最早的一个墓葬,它的规模和后来发现的商朝宫殿基质不相上下。
据此,李伯谦认为,郑州商的亳都可能有两次建造过程。在大城建立之前,那里就曾有过一个小城。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上世纪90年代,在郑州商城西北方向20公里一个叫大师姑的村子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城址,这个城址表明,它处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开始到四期结束的时期。
这个发现,引起了李伯谦的注意,他产生了一个更为深入的想法。他认为,郑州在商代先有一个小城,后来又在原地扩建了一座大城,而二里头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的都城。距它6公里的地方就是偃师商城,大师姑商城在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中间,经过测年,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建立的时间在同一时代,只是具体时间上略有先后。据此,李伯谦推测,这些城池的分布和建立与公元前1600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商的第一个王汤征伐夏的战争。
李伯谦:商人的起源在豫北冀南,就是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安阳、邯郸漳河流域。它原先是受夏人控制的一个部族,但慢慢壮大后就想灭夏掌权了。
商汤的军队先顺着现在山东和河南交界处向南,从邯郸往南经濮阳后往东,一直到现在开封市的杞县。有一年郑州大学在杞县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叫鹿台岗,是个很典型的灰坑,出土的东西是典型的先商文化的遗存。
记者:就是商代正式成立之前一个民族的文化,说明他们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李伯谦:对,到过杞县。为什么要到杞县?就是要灭夏,但是它走的是迂回路线,因为这个地方势力太强大,不宜直接进攻。之后,他们又和夷人联合起来,南下到了商和夷交界的地方,那里夏的实力很空虚。然后他们一直插到杞县,纠集到一起,一直往西,冲向偃师。
阻挡商汤军队前进步伐的正是位于郑州西北方向的大师姑城,那里是夏朝一个重要据点,守备的军队非常强大。
大师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单纯的二里头文化城址,据推测为夏王朝的东方军事重镇或是方国的都邑。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对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一系列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伯谦:当时是为了防东夷,所以建了大师姑这个城。后来商人想要灭夏,而夏在这里驻了大军,过不去,所以他们转而选择在偃师这个地方停下来,慢慢整合力量,因而也就留下了不少遗迹。商汤的军队经过几个月的积蓄和整顿后,开始对夏进行最后一击,先把大师姑攻下来,然后一路慢慢往西去。
经过艰难战斗,商汤攻下夏的都城二里头。不久,决定在二里头夏都的旁边建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这就是偃师商城,历史上称为西亳。
记者:偃师商城离二里头有多远?
李伯谦:十几华里。
记者:那就说明建偃师商城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
李伯谦:它是用来监督夏遗民的。尽管表面上把夏灭了,但夏遗民还可以祭祀祖先,宗庙都得到了保留,这是一种笼络政策。不过,如果他们敢造反,商就用武力对付他们。这个城叫做“西亳”。而在文献中记载的,商汤灭了夏桀后又回了“亳”,这个“亳”是郑州的亳。
记者:就是现在的郑州商城。
李伯谦:所以我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是基本同时的,大家也都同意。按照我的排法,郑州商城那个小城要早一些,同时再把邹衡教授的观点补充上就比较圆满了。
揭开晋国的千古之谜
公元前1046年,居住于陕西地区的周族势力推翻了商的政权,中国历史进入第三个王朝——周。周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为了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周王把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周朝的第二个王周成王在镇压了山西南部的唐国叛乱后,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在那里,一个日后称霸160多年的诸侯国——晋由此诞生。
公元前453年,晋国被三位大臣瓜分,史称“三家分晋”,700多年历史的晋国从此消失。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历经岁月的流逝,竟然不曾留下些许痕迹,甚至于连它的始封地和晋国都城所在地都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1992年,山西南部一个叫天马曲村的地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盗墓事件,人们才开始理出解答这个千古之谜的线索。
李伯谦:从1992年到2000年,我们陆陆续续一共发现了9个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一共是19个墓。本来应该是18个,为什么有19个呢?是因为有个晋侯有两个夫人在他旁边埋着。挖出来后,怎么来认定每个晋侯墓是属于哪一位晋侯的呢?这和《史记》记载的晋世家能不能对应上呢?这些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
史书记载,晋世家历经600多年,自叔虞封唐开始,止于晋静公,共有36代晋侯、晋公。在天马曲村遗址仅发现9座晋侯陵寝,这9个晋侯到底是谁呢?1993年,在一座几乎被盗光的晋侯墓中,考古队发现了重要线索。
李伯谦:尽管这个墓被盗了,但它还是留下了很多东西没被盗走。其中有一套青铜器编钟,16枚编钟大小排下来有两套。其中,14枚编钟都被盗墓贼盗走了,后来流到香港,被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买回来。当时墓坑里还剩下最后两枚。这套编钟是谁做的呢?是一位名“稣”的晋侯做的。根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这是晋献侯的名字。这样,至少一个晋侯的身份确定了。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和曲沃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每个晋侯墓都有一个陪葬的车马坑以及一个或两个夫人墓,各个墓位的安排十分严格,他们的分布规律成为推断晋侯身份的重要线索。
晋侯墓经过6次挖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器物,其中最多的是青铜器,包括因盗墓流失的在内,晋侯墓青铜器共400余件。其中,礼乐之器占绝大部分。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也成为了剖析墓主身份和名字最直接的证据。
李伯谦:这9个晋侯的次序是不是一环扣一环的父子相继呢?晋侯除了父传子之外,哥哥是否可以传给弟弟呢?91号墓发现了一处铭文,是“晋侯僖父乍朕文考剌侯”。文考就是父亲去世以后的尊称,乍朕文考剌侯宝盘,这个剌就是现在我们那个字,古代就叫剌侯,晋侯僖父把他父亲称作剌侯。据此,我们就知道晋侯僖父是晋剌侯的儿子,而这个墓地是父子相继的。91号墓是晋侯僖父的墓,那么他父亲的墓肯定是比它早的那个墓,比较早的那个墓是33号墓。33号墓虽然被盗了,但也留了一些东西,这样就又能确认一个墓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个铜盘,它出在一个比较晚的墓葬中,但它的铭文记载,僰马为王多少年,然后如何如何。僰马是个人名,僰马作朕文考成侯。根据《晋世家》记载,成侯是剌侯的父亲,这个僰马当然就是剌侯的名字,对应的正是33号墓。就是这样一串联,9个墓就都清楚了。
在针对晋侯墓地的最后一次发掘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件第一代晋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文物。
李伯谦:当时还出土了一件方鼎。我们现在还没把方鼎修复起来,不过它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周王举行祭祀的大典。这是目前找到的关于唐叔虞的唯一一件铜器,是在他儿子的墓葬中发现的,这样就把9座墓从第二代晋侯燮父,一直到最后一组晋文侯时期的序列给排出来了。此外,我们也对每座墓葬进行了测年,这就为构建西周时间的年表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除了晋的第一个侯叔虞的墓没有发现之外,九个晋侯墓的身份都得到了证实。他们是:燮父、武侯、成侯、剌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晋侯墓的发现和因之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解决了晋国历史上的一些谜团,纠正了文献中有关晋国历史记载上的一些失误,极大地丰富了晋国史、晋文化乃至西周考古的内容。
考古是个探索揭秘的过程,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们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这一充满神秘与未知的事业。在李伯谦看来,随着考古手段和方法的进步,以及不断的考古发现,那些夏商周历史谜团,终将得到一一解开。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倪咏娟整理,CCTV-10每周日22:10首播、次周日14:30重播)(责任编辑谢文雄文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