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三味

2009-12-28张敬义

延河 2009年11期
关键词:岐山臊子泡馍

张敬义曾发表散文、随笔多篇,现供职于陕西省某企业。

羊肉泡

羊肉泡全称羊肉泡馍,但老西安和老陕都习惯叫“羊肉泡”,而忽略了这“馍”。就好比把一种特制的腊汁肉,夹在一种特制的白吉馍里吃,老西安和老陕都称之为“肉夹馍”,而不说“馍夹肉”。由这些称呼的细微末节,几乎可以断定他是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或陕西人。羊肉泡不仅回民爱吃,西安人陕西人爱吃,就连外地人外国人也爱吃。这是西安最负盛名的地方风味小吃。

传说,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囚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竟封为人史官,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妁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了这碗煮馍,感到关味无比。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于是,便同文武大臣们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井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事一经侍开,牛羊肉泡馍声名大震,咸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陕西人招待外地人最骄傲的就是羊肉泡。先时是杨虎城、张学良招待蒋介石和许多国民党军政人员。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新街。开过一家西安饭庄,经营羊肉泡。还有民族饭店,也曾经营羊肉泡。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都曾前往品尝。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李达将军,还曾分别以羊肉泡宴请过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越南主席胡志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至于寻常百姓更不用说,来了外地的亲朋好友,更是以羊肉泡招待为快。

羊肉泡做法很讲究。肉是精选了的,肉与骨头要分开。先将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锅里大火炖煮约三小时。再将肉与骨头一起煮。实际是在骨头汤里煮肉。按适当比例加调料袋。先武火煮两三个小时,后文火再炖约六七个小时,直到汤浓肉烂,这样才能做到瘦肉绵软,肥肉不腻,汤鲜味浓,料香扑鼻,不带一点膻腥。馍要经得起煎煮。不融化,不变形。据说是九分死面,一分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泡不成了,一煮就成沫糊了。按传统习惯,馍是一碗碗分别来煮的,谁掰的谁吃,要求就餐者自己将馍掰碎,能吃多少掰多少。一般应掰得小一些,目的在于使肉汤的香味同馍融为一体。内行人掰出的馍像蜜蜂头,太大了汤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煮馍有相当的技术,掌握不好火候不行,汤与馍的比例不恰当也不行。掌勺的师傅讲究以馍定汤,调料适当,除了羊肉,还加粉丝、蒜苗、木耳、黄花等配菜,武火急煮,适时装碗,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

这羊肉泡的吃法也有讲究,一般分为“单走”、“口汤”、“干泡”、“水围城”四种。“单走”是馍与汤分端上桌,这馍(饼)最好是发面的,掰到汤中吃;“口汤”是指泡馍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汤;“干泡”,煮出馍来不带一点汤;“水围城”则是宽汤,像大水围城,汤将馍围在中间。本地的吃家多爱要“千泡”,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的味”。要吃“干泡”,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服务员便会明白。吃“口汤”和“水围城”则不用拿筷子表示。吃时还要有香菜、糖蒜和辣酱。香菜杀腥提味,糖蒜爽,消腻,辣酱刺激食欲。吃也有一定之法,要始终从一边一口—口拔了吃,不可来回搅动,以保持鲜美之味始终不变。那辣酱也要抹一层在泡馍上面,而不可胡乱搅和到泡馍里头,有人将此吃法比喻为“蚕食”。因了这种种的讲究,老陕把吃羊肉泡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在古城西安,菜系林立,中西交融,美味佳肴多不胜数,但羊肉泡的盛名和魅力,仍不可撼动和取代。老孙家、同盛祥等百年老店食客如云,门庭若市,且分店辐射到外地。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许多名不见经传的羊肉泡馍馆也是生意兴隆。

老陕之所以喜食羊肉泡,除了味美、做法、吃法考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羊肉泡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秦人的特征和风貌:憨厚、耿直、热情、豪爽、实在。您若认识了羊肉泡便认识了秦人,

臊子面

陕西人对面食情有独钟,一日可以无米、无菜,但不可无面,对面条是百吃不厌。无论走到哪里,最想吃的莫过于面,尤其是岐山臊于面。

凡是到过陕西的外地人,无论是赴宴还是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大多都会给端上岐山臊子面,请客人品尝。凡是陕西人到外地,提到家乡的特色小吃,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岐山臊子面。至于在陕西关申一带城乡的大街小巷,岐山臊子面馆更是随处可见,生意兴隆。

有人将岐山面的风味特点归纳为九个字,即:(面)薄、筋、光,(汤)煎、稀、汪,(味)酸、辣、香。面要用精白面粉,讲究手工面。擀成的面要迭到面薄条细、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则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子面和陈醋炒透,直炒出油来方可出味,并可长期存放不变质。同时还要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做底莱,鸡蛋摊咸蛋皮,切咸菱形小片,加切碎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面要少;然后放入底菜,再浇汤,汤要多;再放臊子和漂菜。这样,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岐山臊子面便呈现在你的面前,令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岐山臊子面如此受老陕的青睐,不仅在于其味美,还在于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岐山臊子面,发源于西周文王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臊予面最早叫做“蛟龙汤”。相传周文王当年在渭河之滨,猎荻了一条呼风唤雨、残害百姓的大蛟龙,无法处置。周公说:“蚊龙肉味道鲜关。吃了可以去病强身、延年益寿。”于是,周文王就用其肉烹汤宴将。但西岐人口众多,蛟龙肉很有限,为了让大家都能分享到蚊龙肉的美味,增强亲和力,按照周文王的旨意,人们就把蚊龙肉切成一厘米大小的方块,然后加佐料倒回锅里,继续烹调,用其汤下面条,故称“蛟汤面”,让大家轮流吃下去。此后“蛟汤面”的做法便在周原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岐山臊子面早已走出西府,走出八百里秦川。在不少大中城市,都能见到岐山臊子面的招牌。而在臊子面的发源地岐山周公庙一带,西岐民俗村更是将岐山臊子面作为其金字招牌,款待着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这真是:周室遗风见于岐山臊子面,乡间做客分享渭北农家乐。

吉祥饺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异彩纷呈,品种数不胜数。小吃林立、菜系称

雄。而要从中选出一种中国饮食的代言词,恐怕非饺子莫属了。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由于历史、地理、习俗和方言的不同,它便又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馄饨、饺饵、交子、扁食和饽饽等。它的来历也有许多传说。据《通雅》一书中的《饮食》一节说,因为它是由浑氏、屯氏发明的,故转音取名“馄饨”。又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许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当时伤寒还在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并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饵”或“饺子”。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三国时,饺子已被魏国人张揖写入《广雅》一书中,到了南北朝时,就更已成为“天下通食”。

饺子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作为辞旧迎新的春节必备食物,据有关史料考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明代的刘若愚在其所鳊纂的史书申,记载过年吃饺子情况时说:“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卜一岁之吉。”清代《燕京岁时记》里也描述道: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包饺子而食之,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还暗以金银及宝石等藏于饺子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年大吉。由此可见,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吏好运。饺子中有的放糖,意在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意在吃了人可长寿;有的放一枚制钱,意在“财运亨通”。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

一千多年来,饺子凝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无数双巧手将它制作得味道越来越可,,外形越来越精巧,品种越来越繁多。有人粗略估计,主要品种花样约有600多种。按致熟技法分为蒸、煮、煎、炸四类,以馅料分猪、十、羊肉饺,三鲜饺。素菜、野菜、海鲜饺等等。另外,造型、热制工艺、风味特色、进食方式等更是五花八门,难以详述。

如今人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出土节节高,饺子已不仅是节日盛宴上的美味,它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做。想吃不想做,就到各地都有的饺子馆、小吃街一饱口福。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喜欢上吃饺子,而且颇有特色。比如朝鲜饺子,喜欢在牛肉馅里加上大量辣椒,包妁饺子是半月形站着;越南饺子喜欢以鱼肉为馅加橙皮、猪肉、鸡蛋,包的饺子一个个仰面朝天躺着;俄罗斯的饺子个头大、匈牙利的饺子包果酱、印度的饺子烤着吃等等。饺子作为一种美味,不知何时,已在国外生根开花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味也是如此。愿饺子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富贵吉祥。

责任编辑刘羿群

猜你喜欢

岐山臊子泡馍
羊肉泡馍
《诗经》与岐山的关系探究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岐山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贾平凹吃泡馍
揭阳·黄岐山
离不了的羊肉泡馍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
陇东“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