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进军海外有潜力
2009-12-28
江肃京
几年前,我们或许还无法想象一个民营企业有可能带动中国某个行业,甚至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这样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近日,顺德某民营企业成功并购智利一家铁矿。在中国铁矿石进口日益紧张的今天,这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据业内行家估计,由于智利这家铁矿的存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未来五年铁矿石进口10%的份额将来自智利。这将有效推动未来几年内中国钢铁供应格局的改变,减少国际价格波动的冲击。
一直以来,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活动使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有国家支撑的国企,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唯一力量。事实上,民企走出去,尤其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越来越多,并展现出强劲的活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尤其在浙江省,已核准在境外投资的民企近3000家,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已占本省的97%。福建、江苏、山东等省的民企也都占据多半壁江山。
而且,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佳绩。比如,浙江的万向集团构建起了涵盖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雅戈尔集团公司已经收购了美国五大服装企业之一Kellwood公司旗下两家公司100%的股权,成为世界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康奈集团在欧美十多个国家开设了一百多家海外专卖店,等等。
这些消息足以让我们对民企走出去刮目相看。事实上,民企走出去,比国企有更多的先天优势。比如,民企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效率高、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强等等。
近年来,西方国家常用“红”字当头的有色眼镜来看中国企业,国企因此屡屡遭遇“政治歧视”,而民企在西方公众舆论方面更具优势,它们更容易赢得市场和审批部门的信任。在高技术、电信、石油、煤炭、钢铁、金融等诸多敏感产业的国际并购进程中,民企有时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但是,在对外投资的客观环境方面,民企却比国企有更多的麻烦,比如,国内的境外投资管理和审批程序多、环节繁冗;民企对境外政策、国际环境和法律背景缺少了解,容易上当受骗;民企没有足够的国际化经营人才,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等等。可见,民企走出去,最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政府能否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
如果说中国要有民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那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构建一系列为民企走出去提供服务的完整体系。比如,让民企能够更为便利地获得贷款;建立民企走出去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取消可有可无的审批程序;设立更多为民企提供信息服务的驻外机构;协调民企在国外的发展和竞争;建立海外市场风险评估机制等等。
民企走在前面,政府服务跟在后,实际上完全有别于中国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强调政府的服务意识,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对发挥民企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国际机遇。日前又有报道称,明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可见,随着中国贸易实力的增强,海外投资、国际并购将会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民企会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发展。政府理应高度重视当前民企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分量,为扩大民企海外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有效支撑。▲(作者是北京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