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重建才能解决阿富汗问题

2009-12-28

环球时报 2009-12-28
关键词:战场塔利班伊拉克

余万里

《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近期在讨论有关中国是否要向阿富汗派兵之争,但是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应弄清美国增兵阿富汗究竟想做什么。经验丰富的军人在战场上会判断出,有时候对手发起进攻其实是为了撤退。对美国的外交史略有了解的人也能看出,奥巴马向阿富汗增兵的决定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30多年前,尼克松为了摆脱美国在越南战场上的困境,发动大规模攻势。3年前,面临伊拉克的困局,小布什也采取了相同的大规模增兵的突击战略。当前,奥巴马在阿富汗做法如出一辙:先增兵后撤军,进攻是为了掩护撤退。

先增后撤的突击战略通常包含三个连环相扣的步骤:第一步,通过加大军事压力改变战场态势,稳定局面;第二步,通过稳定局势来争取时间,加紧训练和培养本地军队的战斗力;第三步,让本地军队逐步承担起作战和维持安全的任务,实现战争的本地化,从而为美国“体面的”撤军和脱身创造条件。

实现第一步其实并不难,无论是在越南、伊拉克还是阿富汗,单纯从军事角度看美军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时间内取得战场上的优势。然而这三场战争的根本问题都不在战场上,美军可轻易击败对手,但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因为美国作为一个外来的占领者不得不面对非常规的游击战争的威胁,而这个国家的政治特性又不善于负担这种长时间的军事消耗。国际上也不会有其他盟国会傻到来替它来背这个包袱,于是实现战争的本地化,让本地人打本地人是转移负担的唯一选择。

突击战略的第二和第三步从表面上看似乎也不难,美国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武器装备,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让本地军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然而这里却隐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国家重建。军队只是工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领导和指挥,再强大的武器装备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美国在越南的最终失败就在于撤军之后,腐败无能的南越政权根本无力抵挡北方的进攻,全套美械装备的军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

目前伊拉克的局势在表面上取得了稳定,关键在于美国在增兵的同时采取了正确的政治重建策略,让一度被排挤在外的逊尼派重新加入伊拉克的政治进程,削弱了反美力量的政治基础。由此可见,增兵表面上看是一个军事行动,但成功的关键还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重建,让一个有执政能力的本地政府承担起战争和战后的责任。在这个角度上,奥巴马在阿富汗面临的核心问题依然艰巨。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在国内缺乏权力基础,政府的实权掌握在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手里,占阿富汗总人口42%的第一大民族普什图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代表。这个政府既缺乏权威,又腐败横行,老百姓白天给政府缴税,有事还得晚上找塔利班来解决。

奥巴马政府很清楚阿富汗政治的局面,试图与塔利班温和派接触,但遭到了拒绝。美国在阿富汗的这个对手比越战的要弱,因为缺少强有力的外援;但比伊拉克的散兵游勇强大,因为塔利班是一个有政治纲领、有执政经验、组织严密的团体。通过大规模增兵的军事高压,美国有可能达到分化和媾和塔利班的目标,这就要看美国在军事之外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了。

由此可见,阿富汗的问题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军事问题,中国派兵阿富汗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战场塔利班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激战正酣
记忆的奥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