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009-12-25薛政超

教师·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薛政超

摘要:本文就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中的媒体技术运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排斥论、万能论的分析,提出了“适度”原则等促进教学效果实现的原则和规律。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中国古代史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各类学科的各门课程都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一般来说,理工科课程教学与教研的主体对多媒体技术比较熟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起来比较熟练,且大都有了统一的多媒体课件与操作流程,使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地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而对于文科教学与教研主体来讲,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还有所欠缺。历史专业课程教正是如此,其中如中国古代史等部分课程开始尝试“研究型”教学,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是指将课程知识以专题方式进行讲授,强调历史事件的起因、形成过程和影响,并将研究与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以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体现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研究型”教学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排斥论。持该种观点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运用起来很不方便,准备课件很麻烦,所花费时间是传统备课时间的四五倍以上,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丧失传统讲授法的许多优点。二是万能论。持该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直观的历史形象,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能促进“研究型”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尽量多媒体化。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在表面上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共同的认知倾向,即对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非准确定位。排斥论不仅夸大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难度,同样也否认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相补性、部分可替代性和功能延伸作用。万能论虽然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在“研究型”教学中的作用,但没有意识到这一技术所存在的诸多缺陷与弊端,所以在以往的中国古代史教改研究与实践中,教师们热衷于具体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而忽略了基本原则的把握与探索,存在多媒体技术“过度”使用的情况。

要克服以上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应在遵循怎样的原则与方法下发挥这些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中能发挥哪些作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与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口头讲授、黑板板书和以图片、实物等来辅助教学,以及提问、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技术可以以相补、代替、延伸的方式与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在方法与手段上更加丰富,时间上更加紧凑,操作上更加方便。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在传统讲授法中,有关理论逻辑和史实过程等中国古史的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以及考古物件、人物形象、房屋建筑、图画书法等中国古代的具体实物形象的学校,老师可以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但口头语言再生动准确,也会造成学生或多或少的错误理解与错误想象,教材教辅中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极其有限的,而口头语言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恰恰可以使这方面的理解与想象准确化、直观化。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理论逻辑、史实过程、考古物件、人物形象、房屋建筑、图画书法等的直观感受。这一直观感受,加上由老师用传统口头语言形式对历史背景与具体历史过程的内存联系,或作为某一历史现象的典型特征,加以补充说明,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主要是课程的框架与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某一“研究型”教学专题的具体分析及其逻辑思维的展开过程,还需要老师用口头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加以调整。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代替部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利用黑板板书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过去利用实物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抽象理论,或某一事件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代替传统的口头解释方式。第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延伸。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以网络的方式让学生随时温习与回顾,也可以预习和自学相关课程的内容,使传统教学方法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达到的效果,同样也能在课堂以外获得。这一点对突破教材采用“专题式”研究教学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在怎样的原则与方法下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中作用的问题,主要结合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加以分析。总的来说,是要求“适度”,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第一,有所为,也有所不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可知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相补、部分代替和功能延伸的方式来改良传统的中国古代史等历史专业课程教学,但这一手段并非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中的诸多手段或方法都是不可代替,或不可完全代替的,相反还要利用其他方面的代替而节省出来的时间,来实现这方面功能的挖掘与强化,而不是试图尽量将这些方面多媒体化。第二,教学手段与知识传授主体的严格区分,分清主次。如前所论,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中,有一些是不能多媒体化的,这实际上涉及到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和课堂知识传授的主体——老师关系的问题。将所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化,会造成对于作为知识传授主体的老师的排斥,不利于课堂组织与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知识构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是不利于知识学习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第三,与“研究型”教学中特定专题的选择相适应,多媒体实物资料的选择要注意典型性,防止全面罗列。作为某一历史事件、过程与现象的集中体现或侧面反映,实物资料在历史专业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多媒体课件将所有相关实物资料罗列其中,这实际会过多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最好是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个案加以说明,而不是全部罗列,所罗列的实物个案最好与具体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相一致,通过实物资料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多层次构建史实逻辑展开的过程。第四,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内容的主体应该是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内容,而不是所有教学内容的详细罗列,也就是说要主要排列教学内容的框架,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让学生对本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排入内容过多,会造成学生阅读疲劳,或使学生专注于阅读,而忽视老师的讲授。

综上所论,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国古代史课程“研究型”教学,要注意防止排斥论与万能论的倾向,发挥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相补、替代与延伸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应遵循“适度”的原则,即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知识传授主体严格区分开来,分清主次;所选择实物内容要具有典型性与逻辑性,不要详细罗列;文字内容主要为教学内容的框架,不要过于累赘。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