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
2009-12-25谭艳阳
谭艳阳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整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整体思路,认为合理设置高职英语课程,完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能够使高职英语课程、课程群具备更大的张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英语;课程
通识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表述,即培养“完整的人”的一种教育理念,如教育学者鲁洁教授所指出的:“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如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另一种观点是把通识教育理解为实施这一理念的课程,即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以通识课程为主体的非专业教育部分。另外,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理念和课程的统一体,其目标指向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念通过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而体现。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特点的通识教育。本文将沿着理念与课程这两个维度展开对高职英语课程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
外国语言一直就是国际上通用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中,属于外语系开出的课程有:高职英语(通识必修课),基础日语和外国经典影视欣赏(均为通识限选课)。笔者认为目前这个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有关外语课程的设置可以重新审视与调整,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息息相通的有关课程有待开发与增设。譬如,相对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传统和成熟的课程而言,“外国经典影视欣赏”就显得过于单薄和偏狭。可以考虑增开“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或用该课程替代“外国经典影视欣赏”课程。随着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增多,高职英语教育不能不正视文化在技术交流合作、经贸协商谈判等方面的功能。对外交往中的很多误会、冲突、摩擦、危机的出现,常常就是和不为人所注目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应该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有关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等。在当代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职阶段开发设置与此有关的课程可以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框架。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可以成为高职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二、课程目标
2002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而在稍早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二者对比,不仅仅只是体现了制订者对课程目标选择和定位上的差异,更彰显了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有学者把外语教学描述为“以目的语、学生、环境为三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交流为顶的立体系统。”(张正东,2005)如果缺少了这个“顶”,其实是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通识课程。应该把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分为教育和语言两项(教育目标指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追求),这样,高职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和通识课程总体在内容上就进行了整合,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
三、课程内容
这里所指的课程内容系高职英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而且也是对异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过程。笔者认为我们的通识教育既有必要让学生走进母语经典,也有必要让学生走进英文经典。但目前使用的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实用”,基本上与经典绝缘。因此,高职学生英文经典知识之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人可能会说经典的东西对高职学生来说太难。确实,英文经典对任何层次的英语学习者而言都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把经典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了解经典中的核心内容,类似的教材曾出现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选编有关教材,在教学中选用有关经典的内容是可行的。有学者把通识教育理解为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是有道理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经典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就在于它孕育了人文精神,使心灵获得价值感、皈依感、和谐感、崇高感。只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辨别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纳入经典的内容是可以承担文化育人的使命的,因此,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最高追求也应当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教育。在英语经典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从而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涵养。
四、教学模式
在广州开放时代杂志社2004年11月召集的“首届开放时代论坛”上,学者童世骏坦言,就通识教育而言,教学方式和环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即把英语课视为知识课,产生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投入大、效率低、事倍功半的结果。其更大的且为人们所忽视的弊端则是对学生情感的漠视。建立在这种模式基础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滞留在知识输出的层面上,是单向的,同时也是职业意义上和功利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及人文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为主要策略,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为基本教学环境的交往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和谐、民主和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以加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高职英语基本上是一门实践课,交流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师生间的交往应该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接合点,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方面,一部分高职学生通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需要有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使用目的语,而且,在课堂环境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能从多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更容易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有过挫败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或多或少受到过伤害,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重新树立学习英语信心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在我们所设想的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课程必须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只重一时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评价观念,纠正功利化的只重分数的评价标准,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学习态度与参与程度。评价机制要在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而应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英语课程的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这是体现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口试着重检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和交际的有效性。听力测试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已初步开发出计算机英语能力考试系统,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这些测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2).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刘小枫,甘阳,洪涛,等.大学改革和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1).
[6]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7]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继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 张正东.探讨我国英语课程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作者单位:保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