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让中国猕猴桃走向世界
2009-12-25王云岭邢小波
王云岭 邢小波
伊顿农业(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猕猴桃系列产品为主要业务的集团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落户都江堰,旗下有七个分支机构,其中包括一家专业致力于猕猴桃研究的科研机构。公司拥有自营出口型种植基地5000亩,合作管理基地5万亩,并在南半球智利合作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目前公司已建成储存量5000吨的猕猴桃专业气调保鲜库,是我国重要的猕猴桃鲜果及加工产品生产运营商,也是我国红阳猕猴桃最先批量出口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业企业。
伊顿农业董事长杜毅刚先生是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都江堰猕猴桃研究所所长。数年前,杜董事长就获得了三个全国第一的称号:中国红阳猕猴桃市场推广第一人、中国红阳猕猴桃出口欧盟第一人以及全国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创建人。他的合作社曾被四川省委书记赞为“四川专业合作的一面旗帜”,并号召在全省相关行业推广。
伊顿公司是国内最早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企业。公司采取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运作生产(研发)+加工+销售的整体产业化运作方式,公司坚持实行模式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生产原则,通过管理创新和品牌战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在一系列的整改和变通中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对此,新联猕猴桃产业合作总社理事长、伊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静女士介绍说:2003年,自杜总带头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社——都江堰日昇奇异果合作社以来,伊顿就开始定位发展战略的新高度,相继建立起企业、科研单位、经销商、种植户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在制度上将各合作单位捆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不仅解决了种植户技术和营销上的困难,也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举不仅加速了猕猴桃产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速度,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户投身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直接将果农的收入在原基础上提高了3倍,而且保证了市场终端的收益。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数的70%,数千年来,以农立国都是各历史时期不变的主题。从某些程度上讲,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强大农学产业是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决定于2009—2010年组织实施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即绿色农业生产资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包括畜禽新型疫苗产业化、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产业化、新型高效生物肥料产业化和农林生物农药产业化等四大专项。
作为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顿公司在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控制和创新,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并坚持走“工业化”的道路。从产品研发到终端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国际先进工业程序和标准来做。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加速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如何实施农业工业化、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按照农业产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以及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模式,伊顿董事长杜毅刚先生都有自己独到的一套理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杜毅刚很具体地把整个产业链按流水过程分成了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相应的制定出执行标准,并以数字形式加以规范,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他说:农业工业化是发生在农业内部的质的革命,必将从根本上改造现在的农业,建设能与现代化工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农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起点全方位地谋划农业,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标准发展农业,才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根本所在。
在市场战略上,伊顿积极跟进国际市场,高起点地调整农业结构。站在国内、国际资源配置的高度来谋划农业结构,既把握住了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又根据未来潜在的待开发的农产品市场部署农业结构,用效益第一的观点运作农业结构,千方百计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多起来,注重特色、规模与效益的高度统一。目前,伊顿公司的出口订单源源不断,让这个新生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企业在起步阶段就感受到了科学管理和“全球化企业战略”对一个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总的来看,工业化是有利于农业的,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一是工业化所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二是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有利于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三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四是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五是工业化的广泛影响有利于农业嫁接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
通过伊顿“全球化企业战略”眼光和实施农业工业化的实践证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在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