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中的采撷
2009-12-24刘杰
刘 杰
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最大的感受是,总在旅途。但到国外去旅行却是少而又少,不是没机会,而是没兴趣,所以直到最近几年才走出国门。哪曾想,虽然只是两次匆匆之旅,却真正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凭着职业习惯,一路走来,一路拍摄,一路记录,也一路思索,整理后有了现在这样一本散文摄影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到国外去,说是没兴趣,却也不是故作姿态,像咱这个年龄,以前听到骂崇洋媚外的话可真不少,久而久之就有了国外的月亮不会比国内圆的固执,而对以出国为荣的种种显摆自然会多有不屑。直到近些年来,随着开放的步子加快,种种的新观念不断涌进来,更多的比较和反思,时不时地在耳边和大脑里回旋,想到国外走走看看的想法也就渐渐浓烈起来。
待到了国外,当然不会刻意去比较月亮哪个圆,但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众多不同,难免会引起丝丝震动,引起深深反思。先不说别的,就看那满眼的绿色,天然的美景,就让人时时处于陶醉之中。无论是南非还是英国,无论是阿联酋的迪拜还是美国西部,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着用心呵护的绿色,把生态环境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在国外早已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正因为如此,当我到了国外,最惊愕于那种化解不开的绿色,在南非我拍了许多树木草地,拍了许多国家森林公园,拍了许多野生动物。在英国,我更被城市和乡村的绿色所着迷,我曾扑倒在丘吉尔庄园的大草坪上久久不愿起来。在美国,田纳西州和华盛顿的自然美景简直把我的相机拍暴,随处可见的绿地和色彩斑斓的田园,更让我感叹不已。
不是因为国内没有绿树青草,没有森林公园什么的,而是国内对自然环境的种种忽视,所引起的太多太多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令人想起很多很多。我所出生的江淮大地,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是极宜植物生长的地方,用句夸张的话说,插根扁担也能长成树的。可是就这样一块土地,在经历了大炼钢铁年代后,无数山头成了秃岭,一道道丘陵成了不毛之地,以致近几十年来,不得不每年动员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植树造林。后来,我到山西工作,虽然以前没有去过那里,但小时候关于山西好风光的歌曲可是听了不少,谁知走近三晋大地才知缺水少绿是多么令人心痛。因为对煤炭的无序开采,让山西植被和水系大受破坏,山西在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牺牲了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惨痛的教训,只有到了国外,才会发觉我们做了多少傻事,在为那里的美好环境叫好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多么富有眼光。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两次出国最大的感受,同样文化保护,文明养成,城市建设等等,也无不给人许多值得思索的比较。在伦敦,随处可见百年老街老房,说不定哪里一条小巷道、几间小房子、几个不起眼的雕塑,就是让人瞠目的文化宝贝;在美国田纳西州大雾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百年大树下藏着一二百年前伐木工人的小工棚;在夏威夷,州府大厦旁边的老宅第保存完好,一条正在整修的小花圃已经修了许久许久。而在国内,多少古老文化成了文革的殉葬品,多少精美建筑成了新城建设铁铲下的垃圾,安徽寿县古城如今只剩下较完整的古城墙,平遥古城如不是专家拼命保护,恐怕也难逃寿县古城厄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当我们在为国外文化保护喝彩时,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文化保护上的不足?当我在拍摄记录国外一个又一个古老文化符号时,心里都在为着自家人那些不知怜惜的一个又一个破坏行为而汗颜。
说到底,不是国外月亮比中国的圆,而是中国没有清晰的保护意识,不注意科学发展,而让空气日益污染,环境愈加破坏,月亮虽圆但不再那么清丽可爱了。其实不仅在环境,不仅在文化,潜在的文明养成,也无处不在地警醒着人们,不可自视文明古国几千年,动辄不屑于人家几百年,法律健全下的文明养成,会大大先进于根基板结的文明之树。在国外接触较多的肯定是司机,无论在哪个国家,不闯红灯,相互帮忙,已渗透到每个司机的自觉行动上,所以每和一个司机相处,我都会由衷地和他们合影留念,有的就永远地留存在了文字和影像之中。在国外,不管你与哪个人相遇,无论男女老少,微笑颔首总让你心生快慰,顿感风清气爽,许多甜美的笑靥成了镜头中永远不会删除的画面。给人一个笑意,伸出一个援手,在国外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在国内却是号召了再号召,动员了再动员,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文明进步,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由此,我在国外的日日夜夜里,就为着这些不停地咀嚼再三。
新闻工作做常了,观察思索几乎成了职业之病。其实,生活中不缺少新鲜,不缺少美,关键是要用心去观察,搞摄影更要用心去观察。新闻的要素是新、快、活、精,当记者时间长了,眼中的影像自然就少不了鲜活,少不了美。而因为出国少,所以感觉外边特新鲜,而正因为多了新鲜感,才有了更多的美好发现,有了更多的拍摄激情,有了更多的攫取欲望。于是,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光,每天沉浸在激动之中,沉醉于观察感奋,着迷于镜头搜索,不知不觉中,留下了数千张图片,留下了无数鲜活生动的记忆。
如果仅仅只是拍摄,只求感官刺激,到头来恐怕只会留下些没有生命的影像,时间长了也许会生出不知拍于何处的茫然。为了提升生命旅行的质量,激活摄影图片的活力,我除了用心观察抓摄影,更用心思索求根源。不但沿途匆匆记下点滴感悟,更抽空静心研究旅途景观的人文史脉,探求异国风情的深厚底蕴,努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所闻所见结合起来,给图片以生命,让文字更跃动。
正像一个记者希望所采写的稿件更鲜亮地推出一样,在完成了图片文字整理之后,甚或在采撷策划之中,用心展示成了贯穿于此书的原动力。
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柏学玲女士的精心设计,精心打磨,使作品充满了美感和动感。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华赛组委会主席,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我尊敬的老领导于宁先生欣然作序,关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感谢同行者的精彩抓拍,给作者留下一张张跃动于作品中的工作照。还要感谢许许多多为此书作出贡献的朋友,我用心奉上此书,以期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