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即道路”:记者探求未知的隧道
2009-12-23宋杨张洪宇
宋 杨 张洪宇
[关键词]新闻访谈;新闻类型;新闻体裁
对话式新闻访谈,有感而问,有问而悟,打破了以往电视节目单一的呆板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从汶川地震时感人肺腑的现场采访,到北京奥运会记者言语间的智慧迸发,从《新闻调查》的睿智犀利到《面对面》的推心置腹,我们从中获知信息,感受思想,领悟情感。
在几乎所有的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模板中,“对话式访谈”是笔者向来最看重的方法之一。笔者一直以来就认为,对话体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仅可以保证交流的“平视”、“随意”,直至“充分”,更重要的是,它还为交流者思绪的相互激发、跳荡、砥砺、连缀、游离等等提供出最完美、最饱满的空间。世界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报道各国风云人物,所采用的,主要就是这种文体。
上海文汇报曾经在头版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做“对话录”,就是专门发表对话新闻。这个栏目的宗旨是:“要让国内外的一流才俊贤达、有识之士次第亮相,放言纵论,以期活跃思想、拓展视野。”该报采取记者和权威人士对话实录的方式,报道大家关心的话题,把那些才俊贤达的思想观点引发出来,给大众以启迪。他们找了大学教授、社会学家、体育明星、著名作家等等,就各个领域大众关心的话题深入对话。如《世纪曙光之争的文化解读》、《众说纷纭“婚姻法”》、《融入教育国际发展的潮流》等。一问一答,如实记录,原汁原味再现人物的思想观点,也使得人物形象“前台化”和“凸显化”,同时也凸显了记者作为“支使者”的功能。
所以,对话体新闻是难度较大、对象较特殊、记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进攻精神的新闻专访。对话实录对“支配者”和“调度者”的采访人,有着更高的要求。即记者本身要对话题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努力成为某一方面、某个问题的“半个头专家”,有一点对话的资格和底气,然后,对话才能富有知识内涵,有声有色,不断引发新颖思辨和思想亮点,把问题迅速引向深入、科学和现代意识。对话新闻实际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媒体和记者成为其中介和参与者。
平视与倾听:新闻的背后就是心灵做好对话体新闻的采写制作,的确是有一些“真经”的。
节目主持人王志曾经“奉献”他的主持心得,其中核心的核心是“要平视采访对象”:“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你要给他扶一下。”
同样是央视金牌主持人的白岩松也曾详细谈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如何建立“平视”理念的情况。他说:“电视这些年的第一点,就是开始建立了一种平视的理念。过去记者似乎是一个墙头草,顺风倒,见到大人物就仰视,见到百姓就俯视。那么从‘东方时空开始,大家慢慢学会了平视。”
同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目光和态度,记者在对话中呈现出善于倾听的姿态。
在一期名叫《事故的背后》的节目中,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先期调查已经证明了一家药厂的污染问题,但负责人仍坚持“绝对没有”。几番较量后,柴静突然问了一句:“那我们闻到的气味是什么?”对方回答:“没有啊,我的鼻子没有你那么灵敏。”
提起这段当时让自己很满意的提问,柴静却陷入了反思。她认为她的问题出在当时的姿态上。背向后仰,靠在椅背上,双手叠放在腿上,然后用的是质疑的口吻,“难道你闻不到吗?”居高临下,那不是探寻真相真正的疑问。所以现在采访,她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倾听姿态。倾听,让她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就是心灵。
提问的艺术:要去设计、结构、布局
如果说记者是读者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桥梁,那么提问就是支撑的“桥桩”。记者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得到感人的新闻故事,能否打开谈话对象的心扉,能否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要靠提问的艺术。这就如同一次充满新奇和诱惑的旅程。或者更像一盘棋局。它要求一个记者去设计、结构、布局。
用1999年美国最佳新闻写作奖得主德宁·L·布朗的说法,这就是揭示“神秘”——“我猜想,所有的报道都应该有某种神秘的东西。为了吸引读者,报道中必须有一些像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信息,引诱读者去探索。我的任务就是将他们一点一点地告诉读者。”
成功的记者往往善于把自己的个性、气质体现到、融入到访谈中,展示独特的访谈风格,创造自己的访谈品牌。他们大都特别善于通过一些方法来把握设计问题的关键点,使对话访谈成为聊天的艺术。
寻找新奇点,展现新意。每个采访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异之处,善于发现它,就能以问题引出新奇点。
寻找动情点,以情感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情、友情、爱情等是打动读者的永恒话题。
寻找制高点,提升品格。采访对象往往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在生命的某一维度上,往往有一个他倾心构筑的“高地”。这个“高地”,常人往往仰视才见,因此也生出敬慕之意。英雄的力量、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向读者展示采访对象的这块“高地”,是记者的重要职责。要善于围绕采访对象构筑的“高地”进行提问,并敏于挖掘构筑“高地”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质,增长人的学识,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
寻找平凡点,消弭距离。再伟大的人,也有他的平凡之处,记者要善于把圣人从天上拉下来,让他食人间烟火。在媒体对名人的伟大之处报道后,读者往往很想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什么业余消遣?
叙述的技巧:融思想、观点、风格和气息于报道中 善用对话体表现人物,善用叙述的技巧来进行对话新闻的写作,最有代表特征莫过于法拉奇。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法拉奇总是以第一人称的亲历式报道完成作品,她将个人经历的点滴细节插入作品,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判断,以真实感获得读者的信任。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法拉奇本人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讲述者,其作品就是亲历者与读者“面对面”的讲述和聆听。因此,法拉奇作为一名记者介入新闻报道使文章自始至终都令人激动。
叙述与议论结合,融作者的思想、观点、风格和气息于报道中。法拉奇说:“我是一名演员,一个自我中心者。只有把我放入报道中,该报道才是最好的。”法拉奇把写文章当做了供自己表演的舞台。她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倾向融人报道中,对所写人物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她极少借助纯粹的记录性陈述,而是始终在叙述中掺杂着个人的感受。出色的对话体的新闻作品往往是记者的思想、观点、气质、情感、风格的混合物。生动的思想、睿智的论述共同形成了文章的特色。
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对话体新闻的高难度系数虽然让很多记者望而生畏,但本领的获取有迹可循。
对于记者来说,提不出问题是个问题,提不好问题也是个问题。而柴静,却是一位提问高手。她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问就是力量。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