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构建

2009-12-23黎志逸程道品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9期
关键词:幸福幸福感

黎志逸 赵 云 程道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幸福感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着眼于幸福源头的两个方面,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得以实现的三个层次把握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三元性,进而构建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关键词:幸福 幸福感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

相关研究概述

调查表明,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必然导致民众生活质量、幸福感的同步提升,而是呈先升后降之势。

基于此,近年大批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展开了对幸福感、幸福指数的研究。从理论发展历程看,李焰等将幸福感研究划分为描述性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证性研究三个阶段;从理论建构角度看,苗元江等将其理论总结为目标型、认知型和适应型三种解释模式;从理论研究特点看,早期研究注重外部影响因素,而近年则注重内在影响因素。

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角度进行。其中,源自心理学的情绪幸福感和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综合而成的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虽然学者们对幸福感的内涵、结构及其测评等问题存在分歧,但近年出现了以生活质量为基础对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趋势。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幸福是“好的生活”,幸福感(幸福指数)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民众主观幸福感不仅决定其生活质量,还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最终会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优势产业—旅游业面临战略性转型:即由片面强调经济价值转向追求整体效益、社会福祉,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度。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将幸福指数引入旅游业,研究旅游幸福指数的构成,探索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将幸福指数引入旅游业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幸福指数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推进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目的地政府制定有助于改进目的地居民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幸福感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构成

(一)幸福感的内涵

哲学上,幸福与道德是一致的。儒家认为,于内修身养性,于外建功立业即为幸福;道家认为,无为、原始和自由的田园生活即幸福;佛家认为,现实中无幸福可言,真正的幸福只能是精神的境界——常、乐、我、净的境界。西方的感性主义者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感性生活的满足;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在于理性行事。基督神学者认为,幸福只有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才能获得,德性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可见,古今中外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幸福与德性具有密切联系,德性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必然的、基本的条件。

孙英认为,幸福源于需要和欲望,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心理体验;Diener(1984)认为,作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它由认知和情感成分构成,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二)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三元性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从幸福的内涵看,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至少包括外在美好的生活状态和内在主观的快乐体验;幸福作为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状态外在表现为一种美好的客观生存状态,内在表现为愉悦的心理体验,也即幸福感。从旅游影响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是目的地居民通过开展旅游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所获取的幸福感受,是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稳定、正面的心理体验。从幸福的源头看,幸福源于个人生活和人际生活的满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是其需要、欲望满足度的受制因素,而人的需要基本可分为物质性需要、人际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因此,我们可从幸福源头的两个方面探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幸福感得以实现的三个层次把握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结构。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就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研究成果而言,个人生活方面,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收入与幸福感相关性更强;失业会对幸福感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自尊能促进和增加幸福。人际生活方面,社会关系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西方文化群体倾向于把幸福看成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体验,而东方文化群体则倾向于从幸福的外在标准评价个人幸福。

从幸福感得以实现的三个层次的角度,笔者提出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三元结构:物质性生活的满足感,即旅游目的地居民通过旅游生产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自身客观生存状态的满足感,其表现为生活富裕、衣食无忧;精神性生活的愉悦感,主要是指目的地居民在开展旅游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由于认知、自我实现等需要得以相对实现而体验到的身心、情感的愉悦感;人际性生活的价值感,即目的地居民在开展旅游生产实践中体验到社会价值感,其表现为受人尊敬、家庭温馨等。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及其体系构建

(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的概念界定

在社会学领域,指数则是对社会事实或现象的一种量化标准。因此,确切地说,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体现的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在一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一种量化标准。具体而言,旅游目的地幸福指数是用以反映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数值的比较,它由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物质幸福指数、精神幸福指数和人际幸福指数构成。

(二)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及其信度与效度问题

本体系的构建是以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着眼于幸福源头的两个方面(即个人生活和人际生活),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得以实现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性、人际性和精神性)把握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三元性,在充分借鉴相关学者、专家在幸福指数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提出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框架(详见表1)。

效度和信度是评价指标科学与否的两个标准。笔者认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能准确的测定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幸福感。首先,从幸福感的统计范围看,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测定的幸福感是具体、持久、深刻的心理体验;从幸福感的统计内涵看,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是以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满足程度作为测度指标。其次,从指数本身的统计意义看,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反映的幸福感虽来自于不确定的个体层面的体验,但其作为一种统计结果更多的是表达个体层面旅游幸福体验的规律,它具有群体倾向性的趋势。这点也证明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指数的信度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李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居民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J].大理学院学报,2008(1)

3.苗元江.幸福感研究新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8(2)

猜你喜欢

幸福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