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模型研究
2009-12-23蔡皎洁
蔡皎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湖北省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出发,分析论证了建设产业集群信息化的必要性。并从产业集群网络系统的强弱联接理论出发,提出了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实施信息化的区域结构模型和技术结构模型。
关键词:工业产业集群 信息化 强弱联接 模型研究
集群经济发展模式是试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的关联性发展,以此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本质就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在空间的集成。而要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实施产业集群信息化是必然选择。
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北省孝感市及下属县市已初步形成了十一大类产业集群。
应城市盐磷化工产业。目前,应城市盐化工产业集群拥有以湖北宜化双环、中盐长江公司、广盐华源公司、久大(应城)公司、新都公司为龙头的20多家企业。 2006年,盐化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上交税金1.7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2.8%。
应城市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江埠赛孚工业园就挂靠“三大一科”(大企业、大专院校、大集团、科研机构)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与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开发联营关系。引进了一大批从事精细化工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建成了赛孚高科技精细化工园,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孝昌县机械电子产业。孝昌县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现有孝感巨名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烨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惠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核心企业,与之配套的有全洲包装、光华玻璃和玻璃镀膜等3家企业。2006年,机械电子及相关企业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产值7193万元,外贸出口130万美元,孝昌工业园区也被湖北省信息产业厅批准为湖北省信息产业园。
孝南区纸制品产业。以维达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纸品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目前,纸品产业中龙头企业有3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9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实现利润3500万元,上交税金2100万元。
孝感市高新区光电子产业。以汉光科技公司、华中光电科技公司、捷能公司、大禹电气公司为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以航空航天光电子产品、光学精密制品、电真空器件等重点领域为核心的光电子产业集群。2006年,武汉•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在开发区揭牌。
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汉川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240家。2006年共完成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21.3%。目前,仅马口镇纺织及相关企业就有188家。
安陆市粮油机械产业。目前,全市共有粮机企业及配套厂家28家,全部为民有民营企业,其中15家粮机生产企业,13家配套协作企业。2006年,粮机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
汉川市金属制品产业。以福星科技、永和安、童霸等企业品牌为主导。 2006年,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23.8%;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22.8%;出口创汇3883万美元,同比增长57.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大悟县石英玻璃产业。近年来,大悟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石英石深度开发企业,全县已建成投产和正在建设的石英玻璃产业项目共有7个,产业从业人数1800人,年产值1.8亿元,利税1253万元。
孝感市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以三江集团重型和专用车为主体,机、电、光高新技术零部件相配套,“三线”调迁企业、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互为依托的汽车工业体系,已成为湖北汽车工业走廊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云梦县塑料包装产业。云梦县塑料包装产业集群以富思特集团为龙头,聚集企业24家,从业人员1820人,形成了国内配套最完善的塑料包装产业链。
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过于聚中于龙头企业,辐射性强度不够。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中资源过于向龙头企业倾斜,技术、资金、人才流动性不够,导致相关的中小企业发展失衡,整个产业集群中形成“马太效应”。
集群的区域规模不够广。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大部分群体发展及竞争范围,还局限于湖北省及相邻省份内,整个产业链的延伸范围不够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产业群体的发展。
集群的产业链发展还不够完善。孝感市许多工业都面临着配套零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物流资金从外地购买、本地配套产业企业发展不足、配套零件质量不能过关等问题。由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不完善,便会降低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集群内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柠檬市场”危及产业集群发展。由于孝感市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与一般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差较大,限制了信息渠道的畅通。由于信息缺失、失衡,便会出现“柠檬市场”,即导致整个市场变成假货、次货充斥之地。
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型研究
(一)信息化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有助于扩大产业信息规模。产业集群信息化使产业集群内外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产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促使跨产业、跨机构、跨区域的联结与互补向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发展,最终吸引更多新产业加入,从而扩大原来产业集群的范围。
其次,信息化有助于科技创新,避免集群内的“柠檬市场”效应。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使产业集群的技术向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发生转移,增强辐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集群内由于产品的雷同而形成恶性竞争的“柠檬市场”效应。
最后,信息化有助于加快集群产业链的完善。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集群内企业通过互联网信息网络找到自己满意的原材料供应商,并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加快订单的传输、资金的流动、物流的传送,最终达到JIT生产,提高整个集群产业链的生产效率。
(二)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信息区域化结构模型
首先,应认识到当今的产业集群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网络系统,在该系统中即存在着地方产业集群内部的强联接,又存在着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以及与世界产业集群的弱联接。研究证明,集群企业只要有即使数量相当少的跨区域联系也能显著降低贸易成本,使信息、能源、产品等都能快速的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次,应认识到这种产业集群跨区域甚至国际范围的联系,有利于外部新信息、新知识的融入,成为企业与外部知识体的沟通渠道。强大的外部需求可使集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激发企业的持续创新。
再次,应认识到产业集群内的强联接是通过权限、贸易、分工协作等形式,建立在企业成员间共有的价值及文化准则基础上,而产业集群间的弱联接诸如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相互作用联系,展示不同社会制度及文化融合。
本文以上述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湖北省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网络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化结构模型(如图1),即以文化准则为分割依据,以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和武汉工业产业集群为核心,把具有完全相似或近似地方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湖北省各产业集群视为该集群网络系统的强联接,而把跨省份的产业集群以及与世界范围的产业集群的联系视为弱联接。
(三)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化结构模型
首先,应认识到构建信息技术化结构的作用:加强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强联接,使内部信息得以快速流通、共享,并提高分工协作能力,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辅助能力;通过Internet即信息网络平台在外部强联接产业群和弱联接产业群中寻找更多、更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增强弱联接做为新的信息知识传播渠道的作用,扩大整个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提升集群网络系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特别是与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联系。
其次,为完成以上功能,本文提出建设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模型解决方案,基本框架为:创建满足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内部强联接各企业差异化和个性化信息、知识需求和共享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平台;建设以CRM、ERP为中心信息系统的SCM集成系统模型,并逐步向BI系统方向发展的信息、知识挖掘平台;建设以网络营销为导向的综合网站,集成ASP技术平台和SCM链条模式中所有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通过Internet与Intranet的相互沟通联接,建设新信息与知识的流通与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本文以孝感市工业产业群中的高新区光电子产业为例,试制做其信息技术化结构模型截面图(如图2)。
结论
本文分析了目前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在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信息化建设,以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从产业集群网络系统强联接和弱联接理论出发,提出以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相同及相似文化、准则为基础的强联接网络群体;提出必须着重建设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网络系统外部弱联接,即以跨地方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为主导的信息分割渠道,集群网络系统的外部弱联接能够促使外部新信息和知识的融合,扩大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提升其创新能力。
本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孝感市工业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结构模型,该模型作用如下:提高其与外部产业集群信息沟通能力;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提高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周围合作伙伴联接,并转化其需求为新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黄章树.福建省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7(3)
2.包丽华.产业集群的强联接和弱联接现象[J].经济视角,2007(5)
3.付跃龙.产业集群CPC技术解决方案研究[J].当代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