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持续增长的经济结构制约及调整
2009-12-23刘进梅李进都
刘进梅 李进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湖北省宜昌市2001-2007年的经济数据,着重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分析地税收入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从发展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实现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调整对策。
关键词:地税 持续增长 结构制约 对策
税收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地方税收又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分析地税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入探讨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对于实现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湖北宜昌为例对经济结构与地方税收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制约地方税收增长的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结构调整的对策。
现有经济结构对税收收入的贡献
(一)从行业角度考察
从行业考察,二、三产业税收同步增长,第三产业贡献稳步提高。2001-2007年,地税部门实现第二产业税收收入584932万元,年纳税额由2001年的59341万元上升至2007年的124859万元,年均增长13.2%,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达40.97%;地税部门实现第三产业税收收入691060万元,年纳税额由2001年的63052万元上升至2007年的158585万元,年均增长16.62%,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达59.74%。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增长速度,或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上看,均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左右地方税收规模的主体税源。
(二)从企业类型考察
从企业类型考察,工业企业提供的地方税收“两升一降”,重点企业提供的地方税收稳步增长,股份公司表现出色,比重提高、贡献率大。工业企业提供的地方税收总体增长,具体到不同行业则升降有别。2001-2007年湖北省宜昌市工业企业累计提供税收 324928万元,占宜昌全市税收收入总量的25.43%,年均增长16.59%。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大体将工业产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三个行业。采矿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所提供的地方税收比重逐年上升,分别由2001年的2.18%和4.66%上升至2007年的7.97%和6.04%,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16.5%下降至2007年的11.47%。
税收逐渐向重点企业集中。以2006-2007年宜昌市83户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为例,2007年累计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09741.65万元,比2006年73618.04万元增长32%,占2007年全市地方税收总额的38.71%,比2006年32%上升6.72%。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股份公司表现出色,所占比重最高、贡献率大。2001-2007年,地税部门实现国有企业税收379205万元,占地税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41.06%下降至2007年的20.46%,下降了20.6%;集体企业税收73111万元,占地税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12.58%下降至3.25%,下降了9.33%;个体经营税收132966万元,占地税收入的比重由13.46%下降至8.63%,下降了4.83%。与之相反,2001-2007年,股份公司税收612002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7.9%,年纳税额由2001年的35786万元上升至2007年的172787万元,年均增长30%,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68%。
(三)从区域构成考察
从区域构成考察,县域经济税收拉动力显著增强。2001-2007年,县(市)区地税部门完成税收收入579677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5.37%,年均增幅16.08%,比城区高出2.37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52.04%,比城区高出4.08个百分点。其中,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远安县和长阳县地方税收年均增幅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地税收入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湖北宜昌市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一是低税产值比重过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小。宜昌市所辖九个县市(区)中山区县居多,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商品率低。2001-2007年,宜昌市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14%,而就其与地方税源的关系看,第一产业基本上是低税或无税产业。二是第二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不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不够。由于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宜昌市餐饮、住宿、旅游、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营业税收入为例,2001-2007年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和娱乐业分别实现营业税收入7773万元、23651万元、1478万元、3408万元和3142万元,五个行业共占营业税总量的7.02%,除文化体育业外,四个行业年均增幅均低于营业税平均水平,其中餐饮业和住宿业年均增幅分别为5.94%和6.56%,旅游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宜昌市全力打造的旅游名城地位不相符。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受税制结构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地税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行业结构的影响
制造业发展相对迟缓,提供税收比例低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占税收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16.5%下降至2007年的11.47%。2001-2007年宜昌市第二产业提供地方税收584932万元,年均增长13.20%,而制造业只以年均8.09%低速增长,提供税收只有160455亿元,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只有27.43%,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仅为7.58%,仅占采矿业对地方税收贡献率的一半。
水电业和宜昌的关联度不大,不仅产业链太短,难以带动地方经济,而且全部统一定价上网,并没有给“水电之都”带来多少实惠。
房地产业提供税费增幅过快,存在风险。宜昌市房地产提供税收2001年只有3417万元, 2006年增加到3亿元,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幅高达55%,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这一产业难于维持高速增长,给地方税收稳定增长带来风险。
传统的餐饮、商贸等“消费型”服务业,在宜昌服务业中占主要比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生产和市场型”现代服务业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2007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00万人次、海外游客3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3亿元、创汇6315万美元,同期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住宿、餐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提供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仅为19869万元,微观税负仅为2.75%,仅比襄樊提供税收多26.84%,这说明宜昌市旅游经济有待进一步整合发展,旅游业税收管理还有潜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宜昌市经济税源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宜昌市城区和枝江、宜都、当阳等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三峡库区、西部山区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贫困县与“十强县”比肩而立,可以称得上是宜昌最特殊的市情。宜都、枝江、夷陵连续多年进入全省综合实力排名前十位,枝江市正筹划冲刺全国“百强县”,而长阳、秭归两个“国贫县”和五峰省定特困县的困难还较大。2001-2007年,全市9个县(市)区地税部门完成地方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量的45.37%,年均增幅16.08%,比城区高出2.37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52.04%,比城区高出4.0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增量税收均来自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五峰、远安、秭归等地近七年地方税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区域税源的相对集中,城乡税源过分悬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县与县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财力分配的不均,不利于整体税源的壮大,造成了地税宏观税负不高,影响了地税税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地税收入持续增长的结构性调整对策
(一)发展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
围绕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战略,支持骨干产业、骨干企业和骨干项目建设和发展。税收激励政策要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支持电力、化工、食品医药骨干产业做强做大,支持高磷铁、多晶硅、稻花香、长江铝业、宜化、兴发、东阳光等骨干企业发展,培植一批销售收入10亿至50亿元的优强企业,5家以上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争取3至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壮大股份经济税源。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增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企业污染排放。支持招商引资,尽可能多地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带动效应强,在宜昌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促进作用明显的、有一定规模的项目。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紧紧围绕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以及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或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具有较强配套服务功能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磷化工、多晶硅两大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宜化、兴发、三新等骨干企业持续不断增加投资,上新项目,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磷精细化工产业突破性发展,逐步做强做大磷化工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南玻多晶硅项目加快建设,确保一期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大力引进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等延伸项目,加快培育多晶硅产业集群。
以旅游和商业物流为重点,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和旅游国债资金,积极争取三峡建设基金,地方财政继续加大旅游投入,设立宜昌市旅游发展财政专项基金,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支持。通过基金的奖励、导向作用,依托三峡核心品牌,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景点布局,打造精品集群,把宜昌建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支持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制定和城区多层次商业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足额安排市级口岸建设配套资金,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三峡机场和宜昌水运两个口岸的基础设施及查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把宜昌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积极争取部省级外贸发展资金,运用好本级配套资金,支持以船舶和船用及风能发电机零部件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化成箔为主的电子元器件出口基地,以磷化工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棉纱服装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以酵母、果蔬罐头、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基地5大出口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宜昌市外贸出口总量。
(三)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已成为湖北宜昌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制约地方经济税源增长的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GDP已占经济总量的24%,浙江省甚至达到70%以上,而宜昌市还不到10%。所以宜昌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民营经济的潜力很大,县域税收的发展空间很广阔。
目前宜昌市县域经济实力与中部地区同等城市、沿江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增强城区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同时,必须改变过去的扶持方式,变财政补贴为政策倾斜,着力做大县域经济税源,增加县级财力。结合国企改革、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调整等工作,坚持不限经济性质、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原则,贯彻落实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放手扶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