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我教育的四种能力

2009-12-23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调控个体

范 宁

摘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方法,而自我教育能力则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保障,重要的自我教育能力有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这四种必备能力构成了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体系。

关键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18—02

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一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关注。但长久以来,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理论研究却一直给人以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感觉。笔者通过对自我教育的系统研究,在此梳理出自我教育的四种必备能力,并简要分析其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以期对当前自我教育能力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是指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品质,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规范为标准,对自已与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在一定群体或组织中进行的自我教育活动,是自我教育的启动阶段,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个体的自我认知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即掌握现实自我的道德水平和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两者分别是对自我“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认知。个体掌握现实自我的思想状况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直接的自我省察。这种方法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但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易产生偏差。二是通过他人(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反应推理出自身的道德水平。这种方法要求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有较好的觉知力。三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自我认知。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的对象化过程,实践结果是人的思想的具体价值体现。透过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我们可以辨识其中所包含着的对象化了的思想是否有价值,进而确定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三种方法各有优长,通常要结合运用才能达到对现实自我道德水平形成全面客观认知的目的。个体对社会道德要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外部灌输教育来实现。由这一点可看出,自我教育不但是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外在教育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自我教育与灌输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

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自身思想系统中,哪些思想是应该继续坚持的正确思想,哪些是需要调整完善的部分正确思想,哪些是可以直接摒弃的错误思想,以便为理想自我的建构提供依据。自我评价的结果是自我认知的目的的具体呈现,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则是由个体对自身的主观评价与外部的社会评价两方面信息进行整合的结果。个体的主观评价,是个体以“自身对社会要求的理解”为标准,对自己的思想素质各方面水平进行考察的评价活动。社会评价是指处于一定集体中的个人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集体中其他成员对其所作出的评价。相对于个体的主观评价,社会评价是集体中其他成员对个体的综合评价,避开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自我认知与评价使个体产生对现实自我的欠缺感,正是这种欠缺感促使个体开始进行自我设计,构建“理想自我”的形象,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分化,并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主体能否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二、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体验能力,是指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能够对某种情感心理状态进行感知、理解,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自我教育中情感体验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产生道德情感以促进道德内化。虽然自我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全过程都伴随着人的情感体验,但要想使情感体验成为自我教育的积极推动力量,则必须依靠个体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力。

道德情感是“个体根据社会制定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的角度来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体验”[1],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稳定力量,为人的品德生成提供动力,品德发展指明方向。因此,情感体验在规范自我教育方向和优化自我教育效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情感体验将个体对道德规范的感知由“了解”深化到“理解”,促成其道德内化。个体在自我认知阶段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没有将自己“放进去”,不具有主观价值意义,只达到“了解”道德规范的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了解”的东西,未必能“理解”,而只有被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形成内在价值,指导外显行为。自我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则是个体根据自身的道德需要,怀着在自我教育中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投入到对道德规范的感知和理解中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2]需要和情感促使个体在对自身道德感受进行分析的同时,也促使其对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道德认知的内容与个体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共鸣,个体由此认识到道德规范的价值,达成对道德规范的“理解”。由此可知,自我教育中的种种情感在被个体深刻体验之后,升华成作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意向系统的道德情感,贯通了由“知”到“行”的路径,这种道德内化机制能有效抑制人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知行不一”的方向偏移。另一方面,通过“移情”实现道德情感的完善。人未曾经历的事,就缺乏相应的感受和体验,但这不代表他不能拥有那种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中,个体通过实际生活观察、人际交流及各种媒体渠道,将自己投入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之中,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感受自身状况与他人情感的种种联系,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即是“移情”。移情实际上是将他人的情感移入到“我”的情感之中,“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替代性体验”[3]。移情能力强的人能够超越“小我”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自身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因此,个体的情感体验时空能否得到延伸,其生成的道德情感能否担负起联接“知”与“行”的使命,都与其情感体验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三、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即意志力,是指个体为了保证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主动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教育过程是人思想内部的复杂矛盾运动,个体在向理想自我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挫折或遇到能使教育活动偏离预定方向的巨大诱惑。当这些情形出现时,个体还能否保证自我教育按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个体在进行自我教育时,外部障碍和内部阻力都会造成其自我教育行为出现偏差,个体必须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适当自我调控才能制止不合理行为。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树立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抑制妨碍达到目的思想、情绪及心理;坚持正确行为和停止错误行为。自我调控的核心是意志,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强度由意志的品质决定。重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这四种意志品质对自我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觉性是指能深刻理解自己行动目的的意义,并主动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具有自觉性的个体,他可以在没有暗示或督促的情况下独立发现问题,合理吸取他人建议,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果断性是指迅速地明辨是非,坚决地采取行动或放弃行动。具有果断性的个体能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明确任务,做到审时度势、有的放矢,放弃事倍功半的徒劳,寻求更高效的适应方式;坚韧性是指能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长期保持某一状态或信念,坚持完成任务的品质。具有坚韧性的个体,不仅有着顽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因一时看不到进步而失望,不会因为遇到挫折就灰心或轻易放弃;自制性是指人能够驾驭自我、排除不良情绪干扰,确保自己执行合理的决定,或者坚决抵制不合理行为。具有自制性的个体,可以对外界的诱惑保持镇定,面对各种压力时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拥有优良意志品质的人必然有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力作用于人的自觉意识,会形成“自觉坚持和始终贯彻的自觉意识”[4],意志力作用于人的道德情感,“能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地发展,形成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5]。意志力作为自我教育中的“维持力”,与个体的正确认知和健康情感相结合,使其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姿态,真正体现了自我教育是知、情、意、行等矛盾的统一。

四、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激发自身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地推进教育活动向前发展的能力。如果说自我调控能力是一种人对自己的心理态势进行调控,使之趋向于积极的能力的话,那么自我激励能力则是一种由人直接激发自身积极因素,获取强大自我教育动力的能力。

自我激励能力为自我教育主体提供的是连续不断的直接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不但能直接推动自我教育进程,而且能充分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其自身潜能,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能力强的个体往往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常见的激励类型有两种:目标激励和业绩激励。目标激励是人通过自我设定目标,产生实现目标的需要,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进而促使自己为实现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此,个体为之奋斗的目标类型不一而同,可能是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也可能是远期的最终目标;可能是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也可能是现实中的先进典型。但无论哪种目标,都会使人内心感受到一种召唤,激励着他向前奋进。业绩激励是个体在达到某预定目标后,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功的快慰不但使其更加自信,而且激励着他向更高的目标进发。这种激励方式的深层意义在于,个体经过对成功经验的充分体验和享受,使积极的情绪与情感得以积累,成为其进行自我教育重要的情感储备,这对个体强化自我教育动机,发掘自身潜能都非常有利。善于自我激励的个体不但能够在顺境中信心百倍地开拓进取,而且在身处逆境时还依然能够保持锐气,有的甚至愈挫愈勇,在挫折中激发出自身的巨大潜能,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就,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由于“激励”来自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的渴望与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所以自我激励从自我教育目标确立的那一刻便被开启。可以说,自我激励能力既是自我教育的发动机,又是自我教育的推进器,是自我教育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10.

[2]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3]寇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74.

[4][5]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25,226.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调控个体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如何调控困意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