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2009-12-23陈潮梅
陈潮梅
英语教学法指出,外语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实践,迁移。呈现是掌握课文阶段,要求记忆范例;实践是从课文中认识规则的阶段,要求变换、延伸、扩展范例;迁移是应用所学语句阶段,要求复用以至自由表达,也称运用。这一理论在现代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在呈现过程中,使预习成为习惯
1.单词的预习
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提出了预习新课词汇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请教老师与家长或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形式预习生词(尤其是生词的发音),并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在每堂课的“Free Talk”环节中大声朗读这些生词,以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去预习。在新课的学习中,这些词汇经过教师进一步的纠正发音,讲解其用法以后,就会变成“积极”的词汇,即能用于表达的词汇。
2.短文的预习
单词的预习强调的是“朗读其音”,短文的预习强调的是“理解其义”。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回家认真预习课文对话或句型,适当做一些翻译,不会译的句子空着,并作一定的记号,作为课堂听讲时的重点。课堂呈现时,先就课文对话或句型提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在问题的设计上,增加必须理解了课文才能正确回答的题。学生一时难以答出也无妨,但要提醒他们课堂听讲时将重点放在自己不懂的部分。
3.资料的查找
英语学习中,资料的查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将这一环节理解为不仅仅是学会查词典学生词,而且也包括对这门语言在运用上约定俗成的知识的了解。比如英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法,讲英语国家的一些习俗以及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等等。如何去了解?可以让学生问家长、问教师、找书本,或者上网查寻。这看起来与我们学习的主题关系不大,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知识,使他们了解查资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在课堂上遵循“便学利习”的原则
“便学利习”是指选择、创造外语教学技巧应着眼于方便学生,有利于他们学习英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会不自觉地从“我学英语的经验”出发施教,较少考虑或了解“我的学生将经过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或“我的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否有效地进行关系到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尽可能地减少控制,给学生以自主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我在课堂上的具体执行方法是扩大小组活动方式的可选择性,增加小组活动的量,并提高其质量。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了解,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小组活动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同座位两两练习;让小组中的一位学生扮演“小翻译官”,对小组其他成员所说的句子逐一译成中文的形式,使学生对所学语言表达方式的操练多样化。对于对话中某些句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也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来处理,教师不必规定标准答案,但要做适当的指点。由于具体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选定的,因此,会比教师安排的更切合他们学习的实际要求,效果也显著,这样做也能体现出“小组活动不仅是一个表演的准备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思想。我认为,小组活动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将它作为是一个准备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阅读量”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自主阅读。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单元的“Read and act”部分的小短文,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短文,再回头回答教师就短文所提的问题。这类短文是对每单元第一课对话形式和内容的一种变换、延伸和扩展。如果学生能够自学这样的短文,对其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大有帮助。
三、在迁移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1.为学生提供范例和语言材料
迁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为他们的语言表达提供范例和材料。所谓范例,不仅是与某个学生做一个示范性的对话,也包括引导学生想象与课文对话相似的生活场景。如学习购物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合理的想象,可以是在商店中买一双袜子,可以是在水果店里买水果,或在文具店里买文具等等。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在教师的长期引导下,对于每一个课文场景,他都可以产生合理而广泛的联想,这一能力的形成会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巩固。
2.设计新的作业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角度出发,我尝试着设计了一些新的作业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的形式有:阅读短文配图;四人—组编对话及录音作业等。比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将课堂上所做的自编对话用笔写下来。执笔的人可轮流担任,但必须经四人一致同意。针对有些同学课堂上因为害羞或反应较慢而没能发言,我让他们回去以后以录音的形式,录下自己在课堂上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再放给同学们听。这些新型的作业形式,能促进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