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须学会“四善”

2009-12-23温储蔚

党史文苑 2009年20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温储蔚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外界的巨大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广大教师只有学会善看、善听、善言和善用心,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四善”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和新的思潮不断涌现。这些外界的变化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在四个“善”字上下功夫。

一、善“看”

善看,即是对学生的言行要细心观察。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获取相关信息资料以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作出判断。学生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包括人生观、幸福观、美丑观、婚姻家庭观等;二是思想认识,主要是指对人对已对事物的观察力、分析力、鉴别力和思想方法等。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从而准确判断其思想问题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症下药”。

思想问题属于意识范畴。客观地说,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观察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思想的外在表现即行为,来解决这个难题。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人们行为的复杂多变性。不管人们的行为怎样复杂多变,但构成一个行为主要有3个要素:一是表情,主要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等;二是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等;三是动作,如手舞足蹈、东跑西颠、前后奔忙、上下活动、左右摇摆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正是在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出现某种消极的行为后,才去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

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即细心观察学生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来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这主要是观察学生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读书阅览、同学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二是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即观察学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主要是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集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场合受到某些约束条件下的行为态度。通过观察不仅能实时实地了解学生中某些现象和行为的发生,了解现场的气氛和情况,而且还能收集到用文字不易描述清楚的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对象,做到有的放失;第二,要有观察内容,杜绝空乏的、不着边际的随意观察;第三,要有系统的记录,对观察过程、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学生行为表现等要作具体记录,可以进行复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不置流于形式。

二、善“听”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际上,亲耳听到的东西并不都是“虚”的。善听,是指教师要从学生言谈或对他人进行访谈中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蛛丝马迹,要听出“问题”来,并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善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广开言路。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应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无论是制定班规、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守则,还是制定学生集体活动规则,都应通过民主的、心平气和的讨论、交谈,让相关的每个同学充分地发表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有的教师害怕学生提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认为人多、嘴杂、事难办。有的一听到不符合自己胃口的意见就反感,或者进行压制。有的给不同意见的学生另眼相看,甚至穿小鞋。有的在听取学生意见时,图形式,走过场,只是听听而已,并不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久而久之,堵塞了各种言路,使“一言堂”盛行,压制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可见,只有使学生敞开思想,才能暴露其真情实意,获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用信息。第二,要主动出击。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除在广开言路中广泛地接获学生的思想信息外,还必须主动出击,有选择、有重点地掌握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讲行:一是主动深入到学生和其他熟悉情况的教师中进行走访。在进行走访时,要注意确定好走访目的和方法,设计好走访方案以及分析被访者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问题;二是开展一定形式的问卷调查。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较大范围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应在学生中组织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实际上这也是倾听学生心声的一种好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通过“亲耳所听”获取的东西往往比“亲眼所见”的东西多,信息量也更大,反映的问题也更间接、更复杂。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广大教师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来行事,更重要的是应该将“听”来的丰富的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制作”,通过深刻的思考、科学的判断和合手逻辑的推理,来找出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破解这些思想问题的方法。

三、善“言”

善言,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善于进行说理教育,做到以理服人。说理教育的核心是个“理”字,理直气壮。要使说理教育取得实效,又必须做到“四要”:

第一,要懂理。“育人先育己,讲理要懂理。”道理有大道理和小道理。所谓大道理,是指那些能够驾驭、制约其它道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总路线、总目标,党的路线、方法、政策,国家宪法和其它一些基本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大道理是我们说服人、教育人的总道理,是以理服人的总开关。所谓小道理,是指那些受大道理的决定、制约、指导,正确认识各种各样人和事的具体思想理论。它是相对于大道理而言的。如在学校提倡尊师爱生、遵守校规、团结同学、勤奋学习、勤俭节约等都属于小道理的范畴。教师只有弄通这些大小道理,才能使说理教育说到点子上。

第二,要明事。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基本思想情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查明,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性质要分明,程度要搞准,该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能置学生的实际困难于不顾,空谈思想问题,也不能放弃思想教育责任。一定要搞清楚思想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这是进行说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大前提,说理教育就会无的放矢,就会产生极大的盲目性。

第三,要通情。说理教育不仅是道理灌输,而且是心理的相容和感情的共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符合人的“口味”,便产生满意欢迎的情感;不符合人的“口味”,便产生嫌恶反感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的说理教育一定要掌握“人皆有情”这一特点。感情是进行说理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虽说理不动情,但是不打动人心,道理再正确,也难以让人接受。只有情感沟通了,理中含情,情中蕴理,情理交融,才能使道理扣人心弦、致人心顺、得人心服。所谓“通情达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要讲究说理艺术。在对学生的说理教育中,科学的说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渐进说理。就是要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次地进行说理教育。二是掰开谈理。就是要善于把大量道理掰开说、揉碎谈,通过传播小道理,达到灌输大道理的目的,切忌搬出整个大道理来满堂灌。三是叙事认理。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说理教育中要善于寓理于事,通过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使人受到感染和教育。四是形象比理。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楚起来,深奥的道理浅显起来。形象比理要比干巴巴的讲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四、善用“心”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广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心”换“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实效。

第一,用爱心换知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是否充满爱,直接决定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关爱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师奉献爱心,吻合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说:“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学生们的状况。”可以说,一切办法和条件对于教育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爱才有“无穷大的值”!

用爱心感化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切忌两点:一是对学生冷漠和苛严。调查显示,许多中老年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师生感情比十年、二十年前远了、淡了,师生之间冷淡多于亲密,隔膜多于沟通。这种状况的发生在教师方面寻找原因的话,一是缺乏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多而关注学生情感少,对学生多是严格、严厉甚至苛刻,而缺乏理解、体谅和宽容;二是对学生偏爱与歧视。有的教师出于自身功利或感情关系,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存在亲亲疏疏的情况,如偏爱和特殊关照某些学生,做好事多表扬,选班干、团干和学生会干部给予照顾,犯了错误受到偏袒等。而对后进学生则缺乏爱心和耐心,常采取歧视、厌弃的态度,言语伤害,批评处分,导致雪上加霜,积重难返。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爱,得不到温暖,则会感到孤独和压抑,甚至是痛苦,就会对教师产生隔膜,或冷若冰霜,视为路人;或诚惶诚恐,畏而远之;或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不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布置的工作。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适。”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情绪。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和学生推心置腹地谈心,真心实意地交心,从而换取学生的“知心”。只要师生之间做到了知心,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认为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是从关怀和爱护他的角度出发的。有了这种信任,教师讲的道理他才容易接受,真理的种子才会在他心里扎根,促使他觉悟和进步。由此可见,爱是师生情感和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思想坚冰的融化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动力。

第二,用热心止怨心。当前,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尤其是特困生,他们面对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非常大。这些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站不直身,平时沉默寡语,也常表现出焦躁、沮丧、抑郁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困难不能客观地分析原因,而是存在着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生不逢时,甚至抱怨家长无能等偏激心理。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处境及表现出来的怨气和偏激言行,不仅要给予理解,而且还要关怀体贴,要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勤工助学、校内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教师真情的付出,才会获取学生真情的回报。教师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无私的、热心的帮助,就能有效地感化这些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帮助和温暖,从而减缓他们的思想压力,化解他们的怨气。

第三,用耐心换信心。著名教育家吴玉章说过:“教人毕竟和炼钢不同,人固然也要千锤百炼,但钢是死的,人是活的。做人的工作,不能靠一压二堵的方法,根本的问题在于讲道理,耐心教育。”所谓耐心,就是不怕麻烦,坚持不懈,不怕曲折,反复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很艰苦很细致的工作,没有耐心和韧劲,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碰到某些所谓“刺头”或思想落后的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在未做工作之前就没有决心,不敢大胆去做这些人的工作。二是长时间做某个学生的思想工作都不见效,或者稍有点转变又有反复,更多的则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需要有耐心。要用耐心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争取进步的信心。

总之,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火热的情感打动学生,以透彻的道理说服学生,以实在的行动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心发、玩心消、畏心生、怨心止”,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万福义.思想政治工作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师德师风教育增刊[M].南昌:江西教育期刊社,2001.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