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还在挨饿?

2009-12-22

创新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红线耕地粮食

汤 飞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似乎所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国际粮价长期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雪上加霜,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似乎已不可避免。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为什么挨饿的人越来越多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饥饿人口已经突破了10亿!在这个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时代,谁还在挨饿?

“粮食危机从来没有消失过”

金融危机之后,是否会爆发大规模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女士接受本刊专访时说:“粮食危机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农发基金6月份联合公布了一项新的预测,称世界饥饿人H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将有10.2亿人每天生活在饥饿之中。而多年以来,饥饿人口的数据始终恒定在8亿多左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贫困人口急剧增加。韦安夏说,收入的减少,使有的家庭买不起粮食了。

日前结束的G8+5+埃及峰会上,相关国家领导人公布“粮食安全倡议”,承诺将会在未来三年内,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向发展中国家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和设备。寄望于通过对农业领域的长期投资来解决粮食危机。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代表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时说,当前,世界粮食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粮食安全潜在风险依然突出。很多国家担心,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可能会面临严重粮食危机。他呼吁发达国家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援助的同时,应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拿出更大诚意,在削减农业补贴方面显示更多灵活性。

韦安夏用“振奋人心”来形容这一举措,也许她目睹过世界上太多各种各样的忍饥挨饿者,她更关注人类直接的需求。“长期的农业投资很重要,但是满足今天的需要也很重要。我们应当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

WFP是一个榜样。它超越了政治而存在。这个机构多年以来,以令人感动的姿态服务于全世界的贫困人群。为了让小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他们甚至放弃通过大型农贸公司这种最简单的方式,直接一户一户地去购买粮食。韦安夏说,“这样他们(小农户)才有更多的钱去投资,种植更多的粮食。”

一直以来,大部分饥饿人口都是集中在亚太地区。破坏性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农药污染水源、破坏森林而使生态环境受损都是粮食产量的天敌,而人口上升带来粮食需求的上涨,石油价格的波动、耕地减少、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都导致了亚太区域粮食的短缺。

但粮食短缺似乎又不是粮食危机的真正罪魁,“也许我们并不缺粮食,只是那些贫困家庭买不起。”韦安夏说。实际上,根据FAO最近提供的数据,2009年世界谷物生产强劲,产量将仅仅略低于去年创下的22.87亿吨的纪录。粮食富足的地区也会存在饥饿人口。“钱应该送到最需要的人和家庭手里。”韦安夏一直在强调这一点。除了保证市场上有粮可卖,让人人都有钱去买粮也是目标,尽管实现这一目标会遥遥无期。

相关资料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亚太地区的饥饿人口将增加10.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将增加11.8%、近东和北非地区将增加13.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将增加12.8%,而这一地区是近几年来唯一出现改善迹象的地区,就连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饥饿人口。

温饱中国和中国经验

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这是中国的骄傲。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直到2005年,中国才从WFP的受援国变为援助国。之后,中国开始尽可能地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还吃不饱饭的人们提供帮助。2008年,WFP从中国政府得到了960万美元的捐助。今年,尽管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各方的积极性,“WFP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忘记,此次粮食危机尚未结束。我们希望今年可以得到至少同等数量的捐助,因为今年的形势更加严峻。”截止到记者采访,今年WFP从中国政府得到的捐助是300万美元。

中国是全球首个已发展成重要捐助国和低收入国家经济伙伴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呼吁增加对WFP等机构的捐赠,援助粮食紧缺国。2009年年初,在中国传统的春节当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我要特别祝福与感谢中国领导人,中国在解决温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解决了我20%的问题。”2009年,中国也首次成为FAO的捐赠国成员,将在三年内向FAO提供3000万美元的捐赠,并向非洲派遣3000名农业技术人员。

2009年年初,中国部分省份遭遇了旱灾。韦安夏到访过重灾区河南。她说:“这场旱灾令世界感到紧张。如果中国缺粮,那就意味着要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我们看到河南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旱情已经缓解。他们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一除了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紧缺恐怕是中国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当地的农民也非常辛苦,从早到晚在工作。”事实上,在一切领域世界都不该对中国感到紧张。根据最新数据,截止到今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夏粮连续六年增产。

“中国给其它地区做出了表率,中国让大家看到,饥饿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韦安夏如此评价中国在农业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国政府的政策对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取消农业税。我们希望有益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会持续下去。”中国最高层的领导者对农业的重视显然给这位来自澳洲的联合国官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中国,高层的态度往往是推动一项产业最直接的力量。长期在中国工作的韦安夏深谙“中国规矩”,回答问题很“主旋律”。在对中国领导人一番称赞之后,她谨慎地提到,“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发言权,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庄稼以及如何种植。毕竟没有人会比农民更加了解耕地,没有人比农民更利益攸关。农民的生活很艰辛,农民的辛勤劳动保证了农业的发展,他们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他们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敢对农村掉以轻心。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到“三农问题”,人们对农村问题的本质开始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三农”问题的概念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迅速体现在官方文件里,温铁军也从此被称为“温三农”。现在回顾,对于占了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那无疑是个焦灼的年代。1994年左右,各地农村都在急于完成工业化进程,大规模的工业征地导致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失衡,“三农”问题开始显性化。10年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

险”的呼声促使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出台。这是共和国建国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第一个为增加农民收入而专门制定的文件。此后。“三农”问题便一直出现在中央的一号文件里。

温铁军说得好,“中央政府怎样保障粮食安全呢?只能给种粮农民以足够的政策优惠,只有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收入、所谓的‘超国民待遇,他们才会自愿地帮你实现粮食安全。而对于地方政府,只能转移支付到超过全国人均财政水平,地方政府才可能自觉地保护基本农田、替中央维护粮食安全。”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2009年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除了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建设性投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投入还会比上年增加。2008年,这四项补贴数额是102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07.7%。2009年中国中央财政的惠农政策还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力度;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区资金配套,继续落实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在全国全面推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按月人均增加10元)等等。

耕地红线不能碰

30年来,尽管中国农业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三农问题的痼疾从来没有治愈过。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还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程度。耕地流失、人口压力、粮价机制、农业科技和设施滞后……随便罗列几个都足以令人心惊。优质的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高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我国的耕地流失十分严重。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是目前耕地数量减少的四大主要因素。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底限含义的数字,分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2008年8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死守“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1亿亩,到2006年则下降到18.27亿亩,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4亿亩。2006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1.39亩。根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到去年年底,中国耕地数是18.26亿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带来的用地需求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压力。而从当下的18.26亿亩到2020年的18.05亿亩,其中的土地农转非空间十分有限,如果不能科学规划、有效利用,严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经济发展需要多少土地?在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些问题也许短期内没有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政策法规、经济规划还是技术手段层面,中国的耕地保护都还急需一个更科学的态度。国外曾有过这样的案例:当工厂选址无法绕开耕地的时候,会把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壤整体移走。这当然是个案,不足以为依据,但足以为警示。

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刚性需求本就是一个“烫手山芋”,那披着各种冠冕堂皇外衣的违规用地无疑是在趁火打劫。尽管国家对各种违法侵占耕地的行为逐渐加大查处力度,但被破坏的耕地是否还能复耕、打过别墅地基的土壤是否还能再长出小麦玉米?土壤的营养效力不是固定存在的,这是个常识。

耕地红线究竟能否守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不久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作出过回应。他介绍说,针对建设用地造成的耕地减少,会按照法律规定,占一亩就得开垦、整理、补充一亩,即达到占补平衡;为了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务院已经决定,除了已经安排的生态退耕之外,不再安排新的大规模生态退耕,主要是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耕地流失,国土资源部已经和农业部联合制定了有关政策,使农业结构调整不再向减少耕地的方向发展;针对灾害损毁对耕地的破坏,一方面通过国土的整治来减少灾害的损毁,同时在灾后通过土地的复垦整理,使相当数量的灾毁耕地恢复耕种。除了“节流”,国土资源部还会在“开源”上下功夫,通过土地的综合整治,使一些未利用的土地、工矿废弃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土地,一部分转化为耕地,每年大约补充400万亩。鹿心社说,“通过这些措施,18亿亩耕地红线完全可以守住。实际上去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2008年全国耕地净减少只有30万亩。”

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人口会达到14.5亿,还有可能冲上16亿。在这种背景下,严守耕地红线就成为了一个不能更改的任务,如果守不住,2020年我们就可能挨饿!

猜你喜欢

红线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