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农村面临的社会风险

2009-12-22长子中

开放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信息

[摘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农村更值得警惕:有可能加剧城乡贫富分化,使农村与城市脱节甚至断裂,使农村内部渐趋分化,弱化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影响基层民主建设以及使农业生产面临风险农村社会稳定面临潜在威胁。因此亟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风险基层民主

[中图分类号]F323;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3-0070-04

[作者简介]长子中(1975-),山西忻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编辑。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几十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按照社会学的理解,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被改变,新的信息供给渠道又未及时地建立起来,将使农村面临一定的社会风险。

一、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正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但是农村的信息化并没有跟上这个发展速度,滞后现象较为明显。据2008年3月份发布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农村非网民中,有13.3%的人是不懂电脑或网络,23.1%的人是没有上网设备。截至2006年底,电脑拥有量,农村家庭2.73台/百户,城镇家庭则已经达到了47.2台/百户。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4亿,农村仅有5490万户,70%以上的农村群众主要依靠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其收听收视质量显然不是很高。

由此可见,城镇与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平衡,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信息鸿沟”对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影响,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农民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没有自我弥合,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自我强化惯性明显。信息不公平对贫富分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强势群体与农民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农民弱势群体越来越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信息不公平有可能加剧城乡贫富分化

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看,信息分化既是一种技术性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性现象。工业时代以来的贫富分化直接导致了信息时代的信息分化,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调控,信息时代的信息分化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贫富分化。目前农民无论在信息获取、信息交易还是在信息控制方面都是不公平的,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弱势群体,其典型特征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信息化技能低,处在数字鸿沟的边缘。

信息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效益”,在非对称信息的市场中,获取信息更多的人就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那么也意味着能获取更大的收益或价值,成为“信息富人”,而信息获取或拥有贫乏者只能望“息”兴叹。作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农民群体,一缺技术,二缺金钱,他们既不可能获得足够有效的信息,也不可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可能获得的信息。而信息供给渠道的不通畅,更导致了信息的不公平分配。这样,因信息拥有的多寡,导致财富拥有的多寡,造成城乡贫富分化。

(二)使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脱节甚至断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曾明确指出,贫穷的根源不在土地和资源,而在于长期信息闭塞、教育落后造成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由于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及时分享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农村的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一种活力,信息传播的速度慢,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这种现状与城市的快速、高效和便捷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信息因素所能产生的巨大发展动力在农村社会很难得到转化,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在发展上的持续脱节甚至趋向断裂,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却逐渐被甩开,从而,纯农群体的向上流动就显得愈发艰难。同样也使得农民阶层与其他阶层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相差悬殊,农民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无法形成相同或相近的话语和舆论,社会各部分之间便出现了“断裂”现象。这种断裂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平等很可能导致社会体系中新的阶层、新的阶级或者是新的利益集团的形成。这样,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权力拥有量的不平等现象将激起农民的不满意,会逐步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重要诱因。

(三)使农村内部渐趋分化

信息时代的分化既表现在城乡之间,更表现在农村内部之间。信息贫困不仅是农民经济贫困之源,也是农民间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之源。过去经济贫富分化直接导致了信息时代的信息贫富分化,现在信息贫富分化则加剧经济贫富分化,加速了农村内部的分化。当前,信息在农村社会内部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村官阶层等掌握着比普通农民多的能用来“攫取”更多资源或利益的信息,它直接导致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遭遇信息风险的农民可能因此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沦为农村社会的贫困者。而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往往能较之于其他人而先拥有了敏锐的信息“触觉”和娴熟的信息技术,从而变得愈来愈富有,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方面占据优势,成为新时代的农村精英。普通农民挣扎在信息贫困和物质贫困的双重贫困下,并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扩大社会上的贫富分化,最终隐藏或滋生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四)将弱化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信息时代,信息不加限制的流动为社会成员的沟通和政治意愿的表达等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人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具有了更多的自我选择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信息的传播者,以双重身份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传统的社会控制也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社会控制力将会受到严重的削弱。一般而言,正面舆论表明公众给予政府合法性的支持,负面舆论则是对政府合法性的削弱。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超时空性、去中心化可能在极短时间里、在极大范围内形成舆论危机,使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严重的削弱。比如去年的瓮安事件,如果一开始就做到信息公开,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的那种局面。另外,基层政府直接面对普通民众,事务纷繁复杂,许多事情只能做到基本公平,由于信息的变异性,是新信息诞生最好的温床,一旦有不利于政府的负面消息出现的话,很快就会出现

爆炸效应,信息串联作用就会使得负面舆论或消息占领整个信息传输通道。而一般农村基层对此的反应是一捂、二按、三打压,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将使农村基层政府自身形象很快被妖魔化,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致命的损害。比如针对一些基层“不安分子”,政府对他们处理后,这些人就会大肆传播不利于政府的舆论或谣言,以混淆视听,博取同情,进而争取舆论支持,而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会被这些谣言煽动,会给基层政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信息爆炸”对社会有很大的离散作用,一旦基层政府陷入舆论危机,就会导致广大老百姓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会从根本上动摇政府执政能力,危害农村现有的治理秩序。

(五)影响基层民主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渐发展和成熟,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领域必然会随之发生新变化,美国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认为,信息技术使得世界上不同的角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层级,在获得最新信息的资格与机会上是平等的,不再有政府文件逐层传达的时代“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机会不平等。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使得政治朝着有利于普通公民的、人人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开放的技术状态直接导致开放的社会状态,公开透明日渐成为了信息时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成为了在信息时代政党执政的最高要求。任何政党都要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决策,其决策结果又必须直接接受社会大众的评判与检验。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基层如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念模式,满足于过去的方式,不仅不能执好政,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问题。而基层尤其是乡村级,在这方面都做的不够好或者是不完善,使基层民主打大折扣。

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富有的强势群体在政治上往往具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多能充分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和机会,而弱势群体作为“信息穷人”,相对于强势群体来说则越来越缺乏话语权和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与机会。这样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贫困,同样影响基层民主的建设。

(六)使农村有不稳定的潜在苗头

从信息传播的观点看,信息的分布和分配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信息接受者是否具有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媒介对信息接受者的定位和选择。传媒总是自觉地按照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价值观、审美观来选择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作为非目标受众的群体即便能够平等地拥有传播媒介,也未必能平等地拥有媒介所提供的服务。当前,以市场为先导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无论从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绝大多数是以城市的视角或背景来制作的,农民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政策信息、知识信息很难及时获得,导致农民群体并不能平等地拥有传播媒介权。以电视节目为例,8亿多农民最多只能看到5%的农村题材的电视节目。广电总局在江西调研中发现,中央电台的覆盖只有25%,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也就是20%,农民特别关心的节目中央七套(农村频道)无线覆盖为零。那么,农村社会就会处于信息饥渴状态。这样,社会成员就会因闭塞而变得愚昧和保守,社会日益陷入停滞。然而,信息越短缺,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在强烈的需求状态下,传媒不仅给农民群体提供的信息资源极为有限,还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他们置于社会注意力的边缘地带,使他们成为媒体的“缺席者”和“失语者”,媒体的“漠视”,会使广大农民感受到不满,在内心深处形成某种被相对剥夺感,进而可能对整个社会体制或“信息富有者”产生敌视感,导致社会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即使一点点信息,也会被社会吸纳,社会就会产生猜测和忧虑,而微小的社会变动,就会引起社会原有结构失衡,从而引致农村社会秩序的分解。另外,一旦信息大量的涌入,在“信息饥渴”状态下,农民会一股脑儿吞下这些未经过滤的信息,造成“噎住”或“信息阻塞”或信息“消化不良”,未经遴选或过滤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信息垃圾”,就会产生“信息污染”。“信息污染”不仅可以导致信息匮乏、决策失误和毒害社会,更严重的是,信息超量使信息的流动多于社会的需求,社会机制将难以容纳和承受。在过量信息的冲击之下,社会将产生恐慌和不安,或者对过量信息所反映的现实产生冷漠感和逆反心理,而这种冷漠感和逆反心理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七)使农业生产活动遭受损失

农业信息化滞后,等于把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完全割裂开来。当前农村脆弱的信息生态环境和农民低下的信息素质存在着滋生风险的巨大漏洞。比如,市场供给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科技致富信息不对称等,这样,在农村地区信息风险防范机制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一旦发生风险,对农业对农民打击是巨大的。2006年,国内传播“西瓜注入艾滋水”的虚假信息,给安徽瓜农带来毁灭性打击。同年7月,“西瓜注入红药水”的虚假信息,导致海南瓜农损失达3000万元。2007年,海南因受“香蕉致癌”虚假信息的影响香蕉收入大幅减少。由于信息的扩散性和可再生性,虚假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被无限复制和无限放大,影响了消费者当前或未来的消费心理,即使国内主流媒体出面辟谣,仍不能挽回香蕉价格的跌势,并波及随后上市的广西、广东的香蕉,引发整个香蕉产业链出现多处断裂,产业进入危急状态。而农村农民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农民反击虚假信息能力非常弱。农民也很难区分所得到的市场信息的真伪,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也难以向经销商、消费者及时传递正确的农产品信息。同样,现代农业技术大多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灵,难以获得适宜性技术,或者技术的信息成本太高很难捕捉技术信息或者支付不起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或信息失真以及败德行为而引发技术风险也在所难免。

三、对策措施

(一)大力开展“信息扶贫”,通过信息化来缩小贫富人群的差距

信息扶贫就是指政府和社会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信息活动的开展,来解决信息贫困者的信息贫困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经济贫困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国际经验表明,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为边远地区消除信息障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有助于农村地区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信息扶贫项目的开展,为贫困农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提供了快捷的信息通道。

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促进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进行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接收有巨大作用。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同于“农村六小工程”,纳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范畴,加大投入,力争实现网络

“乡乡通”、“村村通”。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利用市场力量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其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在信息整合方面,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并加强省、市、县、镇、村五级的农业信息服务场所建设。

再次,减少农民获取信息的费用,降低农户使用信息的成本,促进农民大步迈向信息化。

(二)增强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

针对现阶段农民整体文化层次较低、个体差异较大的现状,政府发布信息要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采用恰当的信息传播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一要让农民能接触媒介,改善农村的媒介传输和分布状况。要设法促进媒介在农村市场分布的多样性,增加农村收视电视频道、广播的数量,进一步缩小城乡“信息沟”差距。二要改进以农村、农业、农民为对象的电视节目、报刊的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的比例结构,要增加农村节目(栏目)的数量,加大对农节目的制、播力度。要突出细节、强调可理解性,多一些分解镜头,并提高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鉴别性。三要平衡农村传播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农村传播的信息传递、技术指导功能,应将内容重点放在指导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行情和科技信息上。同时需要有能帮助农民提高信息鉴别能力的节目,应当披露虚假的农业信息广告,避免误导农民,告诉农民怎样鉴别是不是真正的新产品新技术等。

(三)加强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查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教育和帮助,让农民了解到有一个对自己的生产、销售、需求非常有帮助的“信息市场”的存在,激发农户对信息的有效需求,让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让农民变“信息淡漠”为“信息饥渴”,使农户真正发挥农业信息生产者的作用。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扩大农村、农民的信息源、知识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

(四)建立农村信息风险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风险多发时期,提高农村信息安全风险预警水平,是减少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信息风险预警就是要针对农民的信息行为及其内容,建立一套能感应和发现不良信息所潜藏的危险的监测行为。通过对农村信息源、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内容进行不断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威胁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类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发布预警,及时辟谣。

责任编辑:张书启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信息
耕牛和农民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农民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