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肉搜索”产生机制的探析

2009-12-21万雯雯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民心理

万雯雯

摘要:“人肉搜索”是近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文将就“人肉搜索”产生和火热的发展从网络、社会、法律网民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人肉搜索”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人肉搜索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网络群体互动式人工搜索活动,它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并最大化地发挥网络人气力量进行的网民集体行动搜索方式。在网络调查和信息的检索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并通过社会集体意识的集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洪流。它是互联网即时性、快捷性、交互性等技术特性与一对多、多对多的人际传播与网络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方式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对传统网络信息搜索的超越与突破。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肉搜索”为什么能够存在,而且如此火热,广受关注和重视?“人肉搜索”产生和发展的真相是什么?

一、互联网技术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发展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网络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在日常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2.98亿,已超美国居世界首位,且每天新增网民25万。“人肉搜索”将以往传统的搜索方式如在报纸上重金悬赏,在街头贴寻人、寻物启事等网络化,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应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事物产生的物质基础。

网络传播的商业化倾向。近年来低俗的网络新闻炒作事件泛滥不止,网站的商业运营模式使得点击率成为他们的生命线,以至于各网站一味地追求点击率而忽视了上网信息的真假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在“人肉搜索”上就有明显体现,如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虐猫事件”,此事件自2006年2月26口第一组踩猫影像截图教公布于猫扑网站后,到3月初各个网站纷纷转载,踩猫视屏在各网站频频出现,一时间群情激愤,各种声讨声如洪水般淹没了一切。在此事件中,网络传播商业化炒作使得该事件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人肉搜索”论坛中,尤其是涉及较为敏感的事件,大家都特别关注并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点击率、流传性非常高。可以说,网络传播的商业化倾向在“人肉搜索”的产生和发展上起着推渡助澜的作用。

网络管理的缺陷。网络自产生的那天起便有着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特点,信息的进口和出口都不能予以有效控制。而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交往具有广阔性、随意性和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性,在此情况下,网络的主体便可以全面发表自己的意愿,毫无顾忌地释放心理能量。网络匿名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匿名地位时即处于去个性化境地,是没有明确个体标志的,他不必承担破坏规则的后果,因此极易产生责任分散心理,降低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力,表现出种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也不敢的一些言行。因此“人肉搜索”中出现的过激言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偏离是“人肉搜索”产生的社会根源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从古至今都是国人的思想主流。尤其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惩恶扬善,人治、德治等思想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其中,儒家主张“人治”就是指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和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多复杂的选择主动性由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的思想。儒家思想为人们进行“人肉搜索”提供了惩恶扬善的正当性。

如在2008年发生的“姜岩事件”,在一位因丈夫出轨而轻生的女子生前的博客被公开后,立即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许多言论都直指死者丈夫王菲的出轨是害死妻子姜岩的直接原因,不少网友通过发出人肉通缉令公布王菲家庭地址、第三者的住址等一系列个人隐私资料,更有甚者到王菲的公司闹事、打骚扰电话等过激行为,致使其无法正常生活。事件中,丈夫出轨并没有触犯任何一条法律,但却捅破了国人的道德底线,而在此的道德底线大部分便是拜儒家思想所赐。大量的网民正是不知不觉地在这种中国式的传统下,本着匡扶自我心中的正义和保护弱小,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人肉搜索”的滚滚洪流中去了。

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贫富悬殊、基层分化等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也伴随着腐败、主流价值缺位等问题。从大环境来看,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使得矛盾凸显。利益纷争,观点碰撞。加之近年来中外文化交融增强,新旧文化替换加快,普遍存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状况,大部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情感焦虑和价值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匿名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空间自然成为网民们发表观点、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尤其对损害公众利益的各种腐败行径或违背社会公序的不道德言行,网民的质疑、抨击和讨论就会表现得空前活跃和热烈。网络成为公民寻求正义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国人也越加正义与清醒,不再是鲁迅时代日本人杀自己同胞还争相观看的麻木人了。他们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权利的保护上也更加敏感。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等。例如:钱军打人事件、流氓外教事件、辽宁女事件等一些婚外恋、骗局、违反社会公共规则和基本道德规范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着由狭窄到宽广的一个变化。而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奥运火炬传递、揭发多个贪官的真面目等,表明网民们已经不再满足网上的“游戏”,而转向专注国家大事件和社会公众问胚。

此外,转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使“娱乐”成为当代人释放物质重压和精神压抑的最有效管道。在”人肉搜索”中不乏很多跟风的群体,他们只是为了笑骂和消遣,如人肉搜索春节联欢晚会出现的照片美女、搜索最美女清洁工等基本属于纯娱乐性人肉搜索。

法律与道德的;中突。我国法律上存在漏洞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相关法律法规都还未成型。而且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在“人肉搜索”中便会经常出现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案例。大多网民在进行搜索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公开别人信息是违法的行为。

正因为缺失法律保障和法律意识,一方面促使了“人肉搜索”的狂热进行,因为如果有完善的法律,如《动物保护法》,估计也就不会出现骇人听闻的“虐猫事件”。哈尔滨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黄海亮对此事件表示,我国在保护小动物方面的立法缺失,在很多措施的实施上很是力不从

心。他认为,现在只能从道德层面对此事进行谴责,但是如果能尽快立法,这样的悲剧将很少发生。

此外,还有法律的实施问题。如今,在某些地区的地方,权力出现了“类苏丹化”,也就是中国古话里的“土皇帝”,他们的存在阻碍了法律的有效实施,也阻碍了一定的法律公正性,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权。这就难免引起网民的群体愤怒,对他们的横行霸道行为予以重击。

三、受众心理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心理支撑

网民群体组成分析。据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其中15-24岁的网民占总体的31.8%,且月收入在1500元及以下的网民占到总网民的三分之二,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特征。他们在网络中表现出热情、叛逆、心怀正义、渴望表达自我和积极的参与性等特点,构成了网络上活跃的发言群体。

首先,在去年的统计中,29岁以下的网民占总体的67.1%。如此比例的年轻人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他们大多还缺少一定的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较为模糊,尚未完全成型,很难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使他们很少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坚定的立场,难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

此外,经济收入低,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下层,难免会造成他们的不平等思维习惯,容易使他们对社会滋生不公平感,因此极喜欢利用网络虚拟世界宣泄愤懑并从中获得快感。

网民心理分析。“人肉搜索”这个强大的网络搜索方式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其最直接的动因是网民的广泛参与,最核心的力量来自网络亿万个网友的热情和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程度。

首先,人都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弗洛伊德认为,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砂锅一探到底,这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据猫扑网上的统计,“人肉搜索”的赏金猎人年龄多在23岁至25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应该是猎奇心理最强的。

其次,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在虚化的同络上,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此外,还有网民们平等参与的心理,他们渴望平等和尊重,看重自身的发言权。而“网络社区”则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当然,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正好能满足参与者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能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己的“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还有一些人参与“人肉搜索”只是凑热闹,只是关注事件的结果。有的网民还坦言,参与”人肉搜索”的动机是为了赢得更多的MP(猫扑网上的虚拟钱币)而成为网络社区中被人尊崇的人士,他们也就是那些踊跃的“赏金猎人”。

在心理方面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从众心理”,它指个人迫于群体的压力而选择与大多数人趋同的言行。而且这种压力是隐性的,是人们在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惯性。这种惯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例如在2007年7月的“世上最毒后妈”事件中,据了解,《世上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一帖最早出现在江西鄱阳在线网站,随后全国有36家网站转载了这个热门帖子。不久便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最毒后妈”,但后来经调查表明,女孩吐血的真实原因是患有血友病,“世上最毒后妈”并不存在。这是一起网民集体制造的冤案,是由从众心理而引发的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

此外,据CNNIC在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对互联网的论坛、博客内容信任程度平均得分低于3分,大部分网民倾向于认为网络内容可信度一般,对网络的不信任也使得人们对于事实真相的探索欲望愈加强烈,而“人肉搜索”正是网民们亲身追求事实真相,以满足自身求知欲的真实表现。如“周老虎事件”,先就是有网民质疑其真假进而对其揭露,并最终于2008年6月29日给出处理结果,陕西省政府就华南虎照片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华南虎为假,周正龙涉嫌诈骗被批准逮捕,并处理了相关官员,假老虎的原形毕露,“人肉搜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肉搜索”的打假威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肉搜索”是在网络、社会、网民心理等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时应运而生的。是整个社会大背景的产物,一味去遏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它是中性的,怎样使这样一把利器得到正确的使用,还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人肉搜索网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论“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严管“人肉搜索”不排斥群众监督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