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升军队建设效益的路径探析
2009-12-21慕丹
慕 丹
摘 要:军队建设效益是军队建设各要素、各环节运行“合力”的综合反映。文章以“合而大于和”的理念为基础,以融合、整合、结合为手段,以理念融合、资源整合、优势结合为主线,围绕如何在新时期提升军队建设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队建设效益 融合 整合 结合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18-02
“军队建设效益指军队建设有效成果与资源投入的比较,其本质就是指战斗力生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①提升我军建设效益,就是要力争以最小的军事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军队建设成果。这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军事资源却始终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对于顺利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完成我军“三个发挥,一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现代化建军之路,始终是军队建设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中的一个常议常新之题。
要想有效提升当前我军整体与局部各个层面的建设效益,需要在现已形成的军队建设主导思想、建设模式与具体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和强化一种“合而大于和”的理念。这里所说的“合”,并非简单的叠加,即不是如“1+1=2”这般简单的累积成“和”,而是旨在通过融合、整合、结合三种不同的“合”之路径,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甚至大于三、大于四的结果,形成倍增效应。换言之,这里的“三合”,既是阐释“合”之理念的认识论,也是实现“合”之效果最大化的方法论。笔者认为,这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优化军事要素投入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资源使用效率的最佳路径,从根本上符合新时期提升我军建设效益,即投入既定而效益更高的要求。
一、理念的融合
军事转型必然要由先进、科学的理念作引导。如果把我军现代化建设比作一架在空中翱翔前行的飞机的话,那么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显然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军队建设效益的提升,同样需要科学的思想理念作为引导,而“融合”,则可说是获得提升效益有效“导航”的极好方式。
所谓融合,其原意“是指多种不同的事物能够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共同发展,通过相互渗透和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具有体现原来多种事物本质特征的新事物,或者多种事物和谐共存的状态。”②就思想理念而言,由于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总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相对性,因此,对于同类事物的不同理念总会各有新旧和长短,它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往往会生成一种同时符合事物本质需要与发展需要的创新性理念,有助于引导和协调当前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军队建设效益,首先就要使各有所长的军事效益理念深度渗透和高度融合,形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的新理念,从而对提升军队建设效益发挥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
1.融合传统与现代理念,创新“勤俭建军”观。我军优良传统之所以能在军队建设不同时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其在坚持传统精华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即在对传统理念深刻认知并汲取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内容与形式,使传统与现代理念融合而出新,对军队建设发挥更切实际的指导作用。其中,“勤俭建军”形成于艰苦的战争年代,贯穿于我军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其含义简言之就是要挖掘潜力,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减少军事资源耗费的同时努力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提升军队建设效益发挥着首要指导作用。
“勤俭建军”在我军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侧重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有所不同。在我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搞国防建设也要精打细算”;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军队要“坚持勤俭建军的方针,努力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部队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当前,我军正处于新军事变革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在军事力量和军事投入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用创新的勤俭建军理念来指导部队的各项建设实践,无疑是提升军队建设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就需要通过传统与现代理念的融合,既要充分继承优良传统,又不能被传统束缚,将“合理分配有效资源,向优化资源管理要效益”,“建立高效后勤体制,向科学保障要效益”,“推行节约型消费方式,向科学理财要效益”等科学理念融入优良传统,从而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的新的“勤俭建军”观,使“勤俭建军”继续有效指导我军建设实践,促进军队建设效益的提升。
2.融合科技先导与战斗力生成理念,凸显“科技强军”观。军队建设效益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效益,主要在于其特有的军事性,即战斗力是军队建设效益的首要标准,换言之,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会直接促成军队建设效益的提升。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科学技术正是各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心所在。因此,军事科技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国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国军队建设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先导”思想融入我军战斗力生成的理念当中,以指导我军战斗力的有效生成和快速提高。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要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不断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战斗力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正是对科技先导与战斗力生成理念融合的生动表述,凸显了当前我军大力提倡的“科技强军”观。
“科技强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军队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把提高战斗力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由此推动军队战斗力提高的幅度和速度。它指导着军队建设进程中科技创造战斗力的具体实践,对指导我军建设效益的提升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二、资源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调整与合并,使系统内部各类对象的排列组合更加集中、有序,彼此协调、合作和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科学、合理的整合总会产生高于简单叠加之和的效果。资源的整合,就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使原本分散、无序的资源有机形成新的整体,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因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而造成的效益降低,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优化和资源重组产出更大的效益。
如果把军队建设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资源整合对其来说,就好像一架飞机的机翼设计与承载装置,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飞行阻力、保持最佳平衡状态,无疑是节省油耗、实现飞机安全、快速飞行的关键。同理,军队建设整体系统中各要素、各环节的集成与优化,也正是节约资源、减小阻力、保证速度、提升效益的关键所在。军事资源的整合,通常包括军地资源整合和军内资源整合两个方面。
1.军地资源整合。整合军地资源,就是要把军队和地方分散的、外在的和潜在的各类资源集中起来,有机重组,合理配置,让新的资源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率。它能够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良性互动中盘活资源,取长补短,是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军队建设效益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说,就是要在国家经济和国防与军队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地双方各自在人才、产业、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和活力,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军、地建设各个领域的资源交叉配置,最终实现军地建设的互动双赢。例如,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实现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兼容、军事设施和民用设施的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亦军亦民等等。尤其是近几年逐步推进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转变,通过后勤资源的军地统筹,精简了军队保障人员,提高了保障效能,大大减轻了军队建设过程中的负担,这也正是由军地资源整合而促成军队建设效益提升的成功范例。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也因此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更是促进我军建设效益不断攀升的有效途径。
2.军内资源的整合。结构优化、要素重组是效益产出的关键。物质的组成相同,其结构发生变化,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碳元素,通过不同结构的排列,就会组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和质地松软的石墨。整合军内资源,就是要综合集成和统筹协调军队建设系统内部的各个单元、各种力量、各类要素,具体说来就是对我军内部组织指挥结构、人员知识年龄结构、武器装备结构、经费配备使用结构等等进行科学的优化,让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向着同一个方向聚焦和迈进,将其真正下成“一盘棋”而非形成“一盘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我军现代化建设行进道路上的“摩擦系数”,提高军队建设效益。
以军费使用为例。要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必须有重点地“把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关键处。这就需要整合军内各类资源,加强决策管理,在提高军事配置宏观效益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物资、经费的投向和投量,保持财力和物力集中向重点倾斜。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道理:在某些方面主动“不为”,是为了在突出重要的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这对军队建设效益的迅速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我军在“三军联勤保障”、“一体化训练及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正是通过军内资源整合而产出较大军队建设效益的有效例证。
三、优势的结合
“三合”理念中的结合,既不是混合并存,也不是叠加累积,而是指两个(类)或两个(类)以上的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入一种比结合前更好的状态,取得更好的结果。这种结果会由于结合对象和方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所谓优势的结合,就是在我军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降低军队建设成本”与“积极发挥原发优势,提升军队建设效益”相结合,使军队建设效益得到综合、显著的提升。如果说先进、务实的理念与配置合理的资源是提升军队建设效益的“导航系统”和“技术装备”的话,那么,能否科学地结合后发、原发两种优势而产生新的优势,并在其作用下展开实践,就是决定军队建设究竟是采取“乘风式”还是“破浪式”前进的问题。
1.结合后发优势与原发优势。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后发优势,就是要通过筛选、预测以及模仿、替代等方式,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军队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达到在军队建设实践中跨越某些阶段、少走弯路、节约资源的目的,实现我军建设效益的提升。同时,我军也有属于自己的原发优势。这里的“原发优势”,指的是我军特有的、原创性的军队建设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如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在核武器、导弹和卫星研制方面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等等。始终牢牢把握和积极发挥我国军队建设的原发优势,同样会直接提升我军的建设效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优势本身往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要不断保持和发挥原发优势,难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济耗费,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发挥后发优势,不仅始终居于人后,而且若发挥不当,还有可能受制于人。因此,在军队建设实践中,应该将原发优势与后发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借鉴外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我国国情、军情自主创新。在坚持原发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后发优势作为补充,实现优势更优;在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中要植入原发优势,加快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避免军队建设与发展落入后发优势陷阱。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形成新的优势,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军队建设效益。
2.创造新发优势。和任何事物一样,原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存在。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是优势,时过境迁也可能变为劣势。因此,对于二者的结合状态与产出结果,既不能形成思维定式,也不能安享其成,而要在学习借鉴、模仿替代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现有成果进行“再创新”,以谋求更加可靠、更加先进的新发优势。
所谓新发优势,就是通过后发优势与原发优势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合而大于和”的功效,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出一种以优势合成为基础的新优势。例如,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歼击战斗机,就是在学习、借鉴“苏27”和“美F16”的基础上,经过了一个创新与再创新的过程而研制成功的。这是我军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新发优势的一个极好例证。
总之,在结合后发优势和原发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新发优势,实现军队建设多方面的自主创新与再创新,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军队建设实践需要的提升军队建设效益之有效路径。
注释:
①郑申侠,刘源.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244页
②任海泉.把握开启新军事变革之门的钥匙.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31页
参考文献:
1.任海泉.把握开启新军事变革之门的钥匙.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2.于化民.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述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郑申侠,刘源.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王文荣.中国军队第三次现代化论纲.解放军出版社,2005
5.黄宏,洪保秀.世界新军事变革中的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
6.庞元正,丁冬宏.发展理论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