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阳市粮食种植结构优化的建议
2009-12-21张莹刘平社武明安李岩
张 莹 刘平社 武明安 李 岩
摘要成阳是陕西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粮食种植业面临了诸多问题,种植结构迫切需要优化调整。根据咸阳的农业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需要,建议在南部灌区大力发展强筋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在北部渭北旱原扩大地膜玉米种植规模。
关键词粮食种植结构优化建议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愎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丰富,是粮食作物的优生区。南部为润阿盆地,宝鸡峡、泾惠渠、渭惠渠贯穿其间,渠井双灌,灌溉条件十分便利,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一年两熟,是陕两省的粮食主产区;北部地处渭北旱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土层深厚,长期以来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地膜覆盖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地膜玉米种植面积连创新高。然而随着农业产业化速度的加快,粮食种植业面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种植结构迫切需要优化调整。
1咸阳市粮食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1.1粮食种植面积和种植收益逐年减少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成阳市粮食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8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3.55万亩,较1990年的799.65万亩减少了25.77%。加之近年来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加大了粮食种植成本,种粮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不到20%,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结构下降的趋势,农民已经把粮食生产不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当作副业来经营,对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1.2粮食优质专用率较低
小麦、玉米是咸阳地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农民群众种植主要用作口粮,剩余粮食大多用于交换副食品和生活用品,群众对强筋小麦、特种玉米等优质、专用品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些品种普及率较低,种植面积较小且分散,难以形成优质专用粮食的优势产业带。
1.3粮食产业化程度较低
虽然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粮食产业同其他产业比较,优质、专用比例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制约了粮食产业化进程和综合效益的提高。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有影响的粮食深加工产品和品牌,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咸阳市粮食种植结构优化的建议
促进咸阳市粮食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作物品种布局,依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形成各具特点的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
2.1南部灌区大力发展强筋小麦
咸阳市南部灌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气候特征和土壤因素适合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很强的食品,对于发展小麦深加工业,增加小麦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咸阳市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有西农979、西农889、西农88、远丰175等,面积约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23%。但是我市强筋小麦生产缺乏宏观规划指导,组织化程度较低,多是分散种植。与其他品种混杂无法大规模连片种植,各地耕作措施差异较大,不能形成优势产品,进而增加了企业收购难度,大大影响了强筋小麦的收购价格和公司收购的积极性,使得强筋小麦优质不优价,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咸阳市发展强筋小麦的关键在于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种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首先,各级农技部门要联合攻关,加快制定完善强筋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精量半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氮肥后移、节水灌溉、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措施指标化、规范化。通过宣传、培训使农户全面掌握、严格落实,确保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第二,选择交通便利,小麦商品率较高的三原、泾阳、兴平、武功、乾县等县市为强筋小麦的主产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强筋小麦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一村一品”等模式进行集中连片种植,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第三,加强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的产业化模式,积极与粮食加工企业联系,做好企业与农户的联系工作,协助签定订单,做好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销衔接,建立“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种植强筋小麦的积极性,加快强筋小麦的推广进程,实现强筋小麦由生产向产业、由产业向产业化的发展与转变。
2.2南部灌区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玉米
面向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发展优质专用玉米,是玉米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玉米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玉米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加快玉米产品向优质高效、安全无公害的实质性方向转变。目前常见的优质专用玉米种类有饲用玉米、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青饲玉米、鲜食玉米、爆裂玉米、笋玉米等,根据我市的农业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需要,建议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优质专用玉米:
2.2.1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
泾阳、武功、乾县、三原、礼泉是我市的主要奶畜生产基地,玉米作为牛、羊等家畜的主要饲料来源需求量较大,但是在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县区,很难推广全株青贮的饲用玉米,也不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建议在该地区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
粮饲兼用型玉米在其籽粒完全成熟时,叶片仍然繁茂,茎叶绿色成分含量保持较高水平,在获得高产玉米籽粒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大量秸秆供家畜饲用,做到粮食与饲料兼顾。它可从根本上解决玉米秸秆饲用转化率低的问题,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很好的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咸阳市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的策略,首先要加强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秸秆青贮、饲喂技术的宣传推广,通过新品种展示、饲养户典型示范、煤体宣传等方式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的积极性;第二,要开展适宜咸阳市种植的优质高产粮饲玉米的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研究,建立健全粮饲蒹用型玉米的选育、良繁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推动粮饲玉米产业向优质良种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加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与养殖企业联合,使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形成种养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促进玉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互动式发展。
2.2.2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鲜食玉米
咸阳市的秦都、渭城、三原、泾阳、兴平等区县靠近西安、成阳市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是蔬菜主产区,适合发展以糯玉米、甜玉米和彩色玉米为主的鲜食优质专用玉米。鲜食玉米生长周期短,每茬约80-85天,有利于和蔬菜田的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资源,而且鲜食玉米的市场价格较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所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抗病性和综合性状与生产上推广的普通玉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生产鲜食玉米需要的配套冷冻设备和真空包装设备也还有待完善。
咸阳市发展鲜食玉米首先需要相关科研和推广部门加强联合,集中精力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不同类型、不同口味、不同成熟期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并研究和推广配套的种植、采收、加工储藏和保鲜技术,提高生产水平;第二,要积极引导农户向连片集中种植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或与蔬菜生产企业联合,加大相关配套设备的投入,通过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促进市场的形成,扩大影响面,打开销售渠道;第三,要积极发展鲜食玉米深加工,形成系列产品,提高鲜食玉米转化率,增加附加值。逐步走上品牌销售之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3北部渭北旱原地区扩大地膜玉米种植规模
成阳北部地处渭北旱原,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效益调节,水果面积越来越大,粮田面积逐年减少,如何保证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是该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渭北旱原常年干旱少雨,灌溉条件匮乏,小麦种植效益普遍较低,旱地小麦一般亩产仅200-300公斤,而该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地膜玉米。地膜玉米栽培可以明显的增湿、保墒、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是提高春播玉米单产水平,促进旱作农业区粮食稳产高产的一项高效实用增产技术。渭北旱原种植地膜玉米亩产可达到500-600公斤,近年来甚至涌现出不少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一亩地膜玉米的种植收益相当于两亩旱地小麦,而且地膜玉米的增产潜力也远大于旱地小麦,因此,咸阳北部渭北旱原地区应适当调减小麦面积,扩大地膜玉米的种植规模,努力实现面积、单产、效益三突破,把地膜玉米作为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科技增粮,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发展地膜玉米首先要科学选种,选择沈单10号、沈单16号等地膜玉米主推品种,确保良种统供率和包衣率达到100%,充分挖掘地膜玉米的增产潜力;第二,要进一步抓好地膜玉米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第三,由于种植地膜玉米劳动强度大,因此要重点加大地膜玉米机械化覆膜、播种、收获的推广力度,农机、农业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资金,鼓励农户购买和使用农机具,提高地膜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