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牛根生
2009-12-21周游
周 游
牛根生在中国的创业史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传奇。谁也想不到,这个30年前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养牛的工人,会先后推起中国两大乳业品牌——伊利和蒙牛。
在牛根生27年的乳业史上,创造出了多个第一,最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是:蒙牛速度。1998年,牛根生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职务,又重新站在人生起跑线上。1999年,他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在接下来的4年里,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后,牛根生又举起了两杆大旗——慈善公益大旗和民族企业大旗。
2004年,牛根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股份成立了老牛基金会,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此举在当年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NGO从业人员的关注,但并没有引发舆论风潮,因为那时,普通中国人对于慈善还处于一个很陌生的认知境地。
就此事件,当时的《第一财经日报》对牛根生进行了专访,其中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牛根生表示,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蒙牛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蒙牛应该有,国外没有的,蒙牛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然而,4年后的三聚氰胺事件,让这次访谈看起来像个笑话。
社会舆论一边倒地谴责牛根生,认为牛根生当年捐股份设立基金会的行为是“作秀”,结合眼下行为,牛根生应该被刑拘。牛根生的朋友们面对媒体纷纷表示牛根生为人确实很好,此事件他确不知情,他也是个受害者。即便事实真是如此,在信用破产的企业家面前,普通人更愿意怀有悲观的想法。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后,牛根生却又突然举起民族企业的大旗,在他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万言书中,牛根生如是写道:“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个事件很快被媒体传播转载,随后又有人指出,清楚蒙牛股权结构的人都知道,蒙牛的实际控股权早已是外资。这场民族品牌的危机,貌似挽救控股权,实则是在争夺牛根生在蒙牛的话语权而已。牛根生的良好形象再度被人抹黑。
事实上,无论哪件事,牛根生的最大错误就是将这个社会想象得过于理想,慈善和民族牌并不是不能拯救企业、拯救企业家的形象,关键是在当前制度下,民众与企业沟通甚少,误解多多,同时对于慈善行为人的道德品质要求也很多。历来这个土地上的圣人都是过去的人,是被神化的人,现实中都不可能存在。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并没有任何错误,错只错在牛根生误解了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又误解了牛根生。
牛根生败在了舆论之下,也再一次证明中国富人慈善家是经济上的强者舆论上的弱者。
牛根生式的富豪们要想走慈善的路还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