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夫熊猫》:国际化演绎下的中国文化

2009-12-21牛建忠赵静涛

电影文学 2009年19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国际化

牛建忠 董 艳 赵静涛

摘要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动画片力作《功夫熊猫》全球上映后,票房大卖。这位笨拙、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凭着一身中国功夫热卷全球。《功夫熊猫》是好莱坞继《花木兰》之后,又一取材于中国文化的动画片。从影片内容看,其承载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因此。在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也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更让2008年的这个中国年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具有了别样的风采。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动画元素;国际化

2008年,当国内的动画创作者还在为寻找中国元素而深深苦恼时。当国内的动画产业还在为是模仿西方的成熟产业模式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产业模式而探索徘徊之时,一部动画力作《功夫熊猫》6月份全球上映,这部产自美国梦工厂的动画大片上映以来不仅在中国票房大卖,一举打败了《钢铁侠》《纳尼亚传奇2》《史前一万年》等进口大片,且在全球已经累计取得2.4亿美元的高票房。

取得如此高的佳绩,我不禁要问:好莱坞梦工厂电影公司此前制作的《埃及王子》《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小马精灵》《帽子里的猫》《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电影大片,也都取得过不错的市场效益,但为什么都没有像这部《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的所引发“地震效应”这么强烈?

据了解,《功夫熊猫》的制作前后耗时s年,制作成本高达1.3亿美元,全球宣传推广成本更高达1.25亿至1.5亿美元,也就是说早在5年以前,美国的动画创作者就已经开始策划和制作这部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全球大片。而5年以后的2008年,中国将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聚焦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个全球化的中国年。在这个大的市场潜能和历史机遇前,它能不获得成功吗?其实回答这个疑问并不难,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动画创作者们的超前思维判断和创作理念。

《功夫熊猫》的故事的起缘是在天下武道大会上挑选一位龙之武士来抵御强大的敌人,从而引出一只贪吃、自卑、肥胖的熊猫,坚持梦想,突破自我,成为一位合格的龙之武士并英勇拯救村民的故事,梦工场的动画创作者们通过绝妙的想象力,彻头彻尾地将中国文化包装成了具有美式幽默的老幼皆宜的动画大片。螳螂、老虎、猴子、蛇、仙鹤、兔子、猪、鸭子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穿着中国古代百姓的衣服,拿着筷子吃面条啃包子,武功高手螳螂会中医绝活针灸,丹顶鹤会写具中国特色的毛笔字,老乌龟讲的话句句都充满佛家的“禅”意,还有仙境一样白云缭绕的山林,当这些中国元素被美国化表现出来时,让人有点吃惊。这些被我们忽视的中国元素,国际化后居然是那么讨人喜欢。我们不缺乏原创的动画形象,我们也不缺乏原创的故事,我们更不缺乏原刨的历史文化,但我们设计过很多的卡通熊猫,可是又哪一个如这个美国设计的熊猫这般可爱典型?我们创作很多动画片,可哪一部将我们举世闻名的功夫包装后融入动画的创作里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部影片。从动画的各个元素来解读这个由美国创作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

电影一开始就很让人惊喜:梦工场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

首先,我们来看看故事构思,《功夫熊猫》的中心命题有两层,从禅宗所持的“顿悟”观念做世俗化的阐释,说明世界没有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笈,一切功夫皆在一瞬之念而生,故不懂功夫的熊猫阿宝能在瞬间领悟武功精神,打败连师父施福大师也敌不过的大豹。但更深层的人性理解是相信自己的主题:任何人面对当下危机,只能以坚持不懈的信心来面对方能解决。

其次,这部动画影片的场景设计方面也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功夫熊猫》的美术指导曾说:“这部电影和一般的计算机动画片不太一样,它的视觉风格很有特色,我们把片中角色放在传统的中国建筑物中,这样反而能凸显每个角色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反差呈现出和以往计算机动画电影不同的感觉。”他和影片的艺术总监很早就开始在这部电影的视觉设计上做研究,希望片中的一切场景和角色设计都能符合中国文化。

《功夫熊猫》在整个场景的概念设计上,将整个场景的空间错落,地势安排概念为一只巨大的神手,山势、房屋、小路在手掌上依次坐落,极具佛家禅意。透视上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背景均以风格浓郁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呈现,画面清新自然,颇有几分写意特质。其画面中的山水建筑,亦十分讲究。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整个影片画面既传统又唯美。

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风景,还描绘了一幅幅具中国风俗的生活画面。阿宝家祖传的面馆、中国北方常见的小推车、四人抬的轿子、筷子、青釉瓷碗、斗笠、卷轴、擀面杖、面板、颇具质感的貌似中国绸缎缝制的衣服,还有选拔大赛时燃放的鞭炮和天空盛开的礼花、螳螂为阿宝疗伤时使用的针灸以及诸多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汤面等等,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可见制作者在研究中国风情方面煞费苦心。

这部影片的角色设计独具匠心:主角是熊猫,在地位上是中国最有重量级的动物。制作者不仅保留了熊猫本身笨拙、憨态可掬的外在特性,还赋予片中主人公馋嘴的个性,使熊猫形象更加可笑。而这样一只“国宝”,最后居然成了“神龙勇士”,这个戏剧性的结果,无疑会勾起观众的无限好奇。成为片中最吸引人的看点。在中国,乌龟是“长寿”的代名词,一个拥有极长寿命的生物理所当然地要经历很多其他生物所无法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让人感觉其有着超出一般的睿智和沧桑感。片中塑造的乌龟大师正是领悟天人之道的长者。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着极高的智慧和豁达,同时也是一位有未卜先知能力的高人。这样的安排与中国文化中乌龟象征意义同出一辙。而其他地角色则全是以中国的家禽家畜为原型,中国人看了亲切,西方人看了特别。这些角色之间的身份安排更是融合了美式的无厘头,如在片中,熊猫的父亲是一只鸭子,这种很平常的父子关系却在形体类别的不相称的对比下,越发显得有趣、可爱、不落俗套。它不仅打破了常规的设计思维,这也正是美式包装的一个缩影,更显示出国际化对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演绎。

这部动画片不但糅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更将其中精髓展现得惟妙惟肖。鲁道夫作为梦工厂的资深动画大师,有着20年的业余武术高手经历。他为《功夫熊猫》设计动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以西方式的魔法来“神话”中国功夫,也不以华丽的慢镜头剪切,角色们的一招一式必须是写实的,力求真实感、重量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格斗技巧必须回归到动物的原始本能,比如鹤的轻盈优雅、猴的敏捷灵活、虎的刚猛稳健、螳螂的刚毅机智以及蛇的速度。这些设计来源于中国武术里最著名的象形拳——虎鹤双形、猴拳、蛇拳及螳螂拳,在中国功夫里,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都是经典拳术。有意思的是《功夫熊猫》恢复了功夫的真身,让虎、鹤、猴、

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赋予象形阐释,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足见制片人所下工夫之深。

当然,如果只有这些的话,不一定就能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影片透露出的哲学思想才是重点。这里可以通过几个片断来说明,乌龟大师作为武侠精神原动力的象征,在功夫的起源地圣之泪眼泉,由阴阳调和而悟出了武术的真谛;在师傅完全对阿宝不抱有信心的时候,乌龟大师的一番颇有禅宗的话令人深思,乌龟大师最后在山谷之巅羽化成仙,这是亘古以来中国武者练武梦想的极致境界。《功夫熊猫》的中心命题把阐释电影中的中国文化,放置于一个开放的框架上,

这部动画影片的创作和制作人员也极为国际化,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以色列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从中学习借鉴,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和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

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都是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符号的解释离不开对对象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符号的使用会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人对符号的解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一些当代艺术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人的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这一论题,在创作和设计领域经常被提及,在此方面,国内已有很多艺术家进行过尝试,并且得到了认同。然而,全球化的语境已使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发生了复杂的身份变化,整个文化符号系统都处在嬗变与改造中,传统文化符号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出现了因时代语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与融合的符号内涵。针对这些现象,以皮尔士的符号学原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分析和阐释。

《功夫熊猫》是一部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借助诗意的视听语言,展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对于英雄和武侠情节的微妙联系,满足了中国从弱者逐渐成为强者的强烈的文化想象需要。

今天,中国文化遍布世界,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1964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拍摄完成。影片中山、水、云、龙宫,都是在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以达到逼真而有诗意的境界。而片中各个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83年6月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达10万人次。除《大闹天宫》外,虽然我们也曾制作出《哪吒闹海》《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作品,但应当看到,在动画创作上,我们已经落后于他人。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最大的卖点就是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中国故事、中国元素,这些中国符号存在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并且大获成功。一方面说明,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国粹,我们自己却常常忽略,而大讲欧美风格,这正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对中国文化提出了挑战和机遇。我们只有立足于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勇于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语言或先进的制作方式,才能够积极地面对挑战,迎接全球化的经济文化挑战。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