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简·爱》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009-12-21刘雯
刘 雯
摘要小说《简·爱》以其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作品《简·爱》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小说内容等方面深入地剖析了主人公简·爱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肯定了其超凡脱俗的性格力量,真实地再现了其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独具魅力的美好品格。
关键词女性主义,简·爱,性格特征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只有出自女性作家的手笔、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才可以算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的鲜明阐释,二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女性观念的颠覆,三是女性独特情感的自然流露。对照女性文学的上述特性,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当属此范畴。在传统的英国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被塑造成柔美、善良的天使,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夏洛蒂·勃朗特向传统提出了挑战,她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个个性化的女性主义主角。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新颖小说,通过女主人公与罗彻斯特的曲折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不甘于社会对她们的传统定位而要求婚姻平等独立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世俗压力、热爱劳动而又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女性形象,为19世纪女性争取在经济、社会地位及家庭中与男子平等揭开了新的一页。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一
任何一部小说的诞生都与其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世纪上半叶,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资产阶级更加富裕,另一方面是下层社会人民生活日益穷困。这一分化给社会带来了波动和不安,整个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之中。这些动荡惊醒了那些把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最完美的人,使他们再也不相信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的社会”,也厌恶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理想进行空泛的追求和朦胧的描绘,从而对当时社会重新作一个考察和审视,揭露与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于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光辉的一派”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分析当时的社会,宣扬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夏洛蒂·勃朗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夏洛蒂·勃朗特出身贫寒,她的一生多半在苦难和不幸中度过,没有欢乐和幸福。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流行的瘟疫夺去了她的两个妹妹的生命。15岁时,她开始了教师(主要是家庭教师)生涯。这种仆人式的生活意味着不幸,尽管她工作努力,所受的仍是非人的待遇。她成名后,家境虽然改观了,但肺病吞噬了她两个妹妹的生命。生活上的多灾多难构成了她悲剧的一生,形成了她孤独、抑郁而又疾恶如仇的性格。于心为懑,表之为文,使她的作品笼罩在忧郁的黑影和愤恨的乌云之中,形成她作品那种与众不同的凝滞抑郁的独特风格。她的这种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她的代表作《简·爱》中。在这部近似自传的小说中,作者通过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展示了她坎坷一生的欢乐、苦难和追求,宣泄着自己对社会的怨愤和不平。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受人们歧视,地位低下。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资产,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依靠着男人的恩宠和施舍来生活。
面对这种现实,女作家在《简·爱》中以妇女平权的热情拥护者的姿态而出现。小说主人公那反抗、倔强、独立、自主的性格不仅是对压迫、歧视妇女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不平等买卖婚姻的揭发抗议,同时也是对争取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的热情呼喊。
二
简·爱——一株迎风而立的劲草。她矮小、贫寒,没有吸引人的外表,却以超凡脱俗的性格力量倾倒了千万读者。她不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幸福追求者,而是一个大胆无畏地对旧习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对人们压抑的反抗者。她所要求的是人格的独立、人权的平等,她所争取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在《简·爱》中,简·爱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里德太太家;劳沃德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简·爱都有独特的个性,贯穿这些的就是她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反抗和追求。
1理德太太家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使她叛逆反抗,自尊自爱
简·爱是一个寄养的孤女。终日伴随她的是舅母的责罚、表兄妹的欺侮和仆人的白眼。她宛若一只被人厌弃的丑小鸭,生活在冰冷无爱的环境中,从而造就了敏感多思和自尊的性格。在经历了忧伤、恐惧、孤独、沮丧、仇恨后,她渐渐形成表面沉静淡漠而内心感情炽热的个性。作为一个自幼受尽欺凌折磨而又无援无助的孤女,她的爱憎十分分明,尽管她无援无助,只是依靠里德太太的“恩惠”生活,但她并不因此认为自己所受的欺压屈辱是应该的。相反,她努力地维护着自己,反抗种种压迫。当表哥无礼寻衅,把她磕得头破血流时,她就“发疯似地和他对打”。对里德太太的刻薄和伪善,她大胆地揭露,并直呈自己对她的憎恨。而对白茜,因为对方同情并关怀她,她也对她表示着自己的爱。
2洛伍德寄宿学校加强了简·爱反抗倔强的个性
这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摧残儿童的地方——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一群孤苦可怜的女孩子如羔羊一般被驱赶着祈祷、读书、做工。她们饥寒交迫,却被告知要“用肉体的饥饿去喂饱不朽的灵魂”,为上帝“受苦、忍耐、克己”。这里还有污辱人格的惩罚:挂耻辱牌示众,用树枝抽打身体,面壁罚站,剪头发等。在洛伍德,心灵和肉体的折磨使小简·爱愈加苍白瘦弱。可这些严酷的外在条件并没有改变她的本性,使她驯服。她仍是那样桀骜,仍是不惧不怕,勇于反抗。在这里,她的反抗精神一点也没有消减,相反范围更加扩大,她憎恨伪君子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她憎恨这所地狱般学校的死气沉沉,她渴望到新的天地里去领略有生气的自由生活。这些都表现出简·爱不与环境、命运相妥协,勇于反抗斗争,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可贵精神。从此,她的思想也比以前更成熟了。
3桑菲尔德庄园勇于追求真爱,表现果断、独立、有主见
在这里,面对地位、财产和年龄与自己相差悬殊的男主人罗彻斯特,她本能地怀着戒备,但仍不失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仪态。她始终认为,她与主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她既不媚态,也不屈从,彬彬有礼而又诚恳直率地回答主人咄咄逼人的问话。她最终以自己的勤劳、才能和诚恳赢得了生活的安宁和别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她以她那超凡的倔强的气质,赢得了罗彻斯特先生的爱情。
在爱情上简·爱的感情是炽热的,可是她也丝毫没有忘记平等的要求。罗彻斯特满足了她的这种要求,她才成为他的未婚妻。但她并未陶醉其中,而是仍然保持着自制力和清醒的头脑。她不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也捍卫自己的独立。沦为奴婢和男人们的玩物的危险使她畏惧。当
罗彻斯特要赠送她珠宝等首饰时,她断然拒绝了。她在朴素中保持自傲,视个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就在结婚之前,简·爱才知道罗彻斯特已经有着犯精神病的妻子。她的存在,使简·爱不能成为合法妻子。简·爱必须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作出选择。如果继续留在桑菲尔德,她只能做罗彻斯特的情妇;如果离去,人海茫茫,举目无亲,何去何从?简·爱陷入极度矛盾痛苦中。思绪昏乱间她曾向上帝求助,希望以安静的死来摆脱痛苦。但是,简·爱的人格和刚强的意志在命运的挑战面前又一次显示了威力。她意识到再留在庄园是没有自由、没有快乐的,最后便毅然离开了罗彻斯特。
简·爱离开罗彻斯特,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性格,她的执著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步。
4圣约翰家拒绝没有爱的婚姻,坚持对真爱的追求
在这里和她交锋的是牧师圣约翰,她那不平凡的理想性格仍然放射着光彩。圣约翰是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他披着“圣神”宗教的外衣,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满足个人的私欲,他以上帝的使者自居,口口声声说去印度传教是他的天职,还以上帝的意旨为借口强迫简·爱嫁给他,和他同去印度。简·爱清醒地看出这种结合不是以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为基础的结合。而是为了某一目的而拼凑在一起,名义上她可以是妻子,而实际上她只是助手,生活中没有真正的爱情和人权的平等,于是她坚决拒绝这一要求。简·爱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女性对宗教的反抗,更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也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充分体现了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简·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尤为感人。在简·爱重返桑菲尔德时,桑菲尔德和罗彻斯特已面目全非。庄园已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罗彻斯特自己也差点葬身火海。此时的他不但眼瞎身残,而且变成了穷人。而相反地,简·爱由于飞来横财,继承了她叔叔的一笔遗产,却变成了有钱人。可是,面对此情此景,简·爱不改初衷,投入罗彻斯特的怀抱,与其幸福地结合。他们的婚姻有力地宣告了爱情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不取决于金钱、家庭、资格、年龄以及健康、衣着、外貌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人的品德、才智、情怀、学识等本质要素。简·爱正是由于用自己的一生毫无妥协余地地追求这样的爱情美和人生美,才在英国文学史上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女性的典范。
三
《简·爱》塑造了一个性格倔强、勇敢执著、聪慧过人、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新女性形象。她不能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不正义的行为。她心地纯正,善于思考,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她自己强烈的爱憎。和传统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她并不美貌,而是柔弱瘦小,没有强烈吸引人的外表,却具有超凡脱俗的性格力量。她在她生活的时代和国度,是个被凌辱压抑的弱者,但她不屈从于命运,孤独地苦斗、勇敢地抗争,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她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敢精神,孜孜以求妇女解放的思想、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的表现以及独具魅力的美好品格,至今仍给人以美感,催人向上,不乏启迪、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