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秋菊打官司》看乡土中国熟人社会

2009-12-21张艳辉

电影文学 2009年19期
关键词:法制农村

张艳辉

摘要《秋菊打官司》是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代表张艺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优秀作品,通过秋菊层层上诉,最后通过法律寻求“一个说法”的过程,以一条曲折的上诉之路反映了法制走向农民、走向熟人社会的蜿蜒和漫长,影片情节简单,但结尾精彩,出人意料。让人感触良多,发人深省。

关键词法制;熟人社会;农村;路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最常反复出现的,就是那条通往乡里、县里、市里的公路。秋菊坐着自行车走在积雪的村路上,之后是拖拉机走在尘土飞扬的乡道,坐着小三轮儿从乡道又走到进县的碎石路,最后坐上了去往市里的公交车过蜿蜒的盘山路。总是那支纯朴而含糊的音乐跟随着这一行走的历程,总是秋菊那双坚定但又迷惘的眼睛。秋菊从村子里一次次出去告状打官司,又一次次回到村里面对倔强的村长;她一次次想要讨个说法,选择了法律,得到了“说法”,当救命恩人村长王善堂被逮走的时候,她又说那不是她要的说法,眼里依然是迷惘,更多了一份失落,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那个村,那条路。

或许是读过初中,听说过有法律这么个东西的原因,抑或是村长的态度激发,最终秋菊被一步步引向了法律解决途径。这条道路绝对是漫长的,从自行车到拖拉机到小三轮再到大客车,以至于为了走完这条路秋菊必须卖掉一车辣子。这条道路也是曲折和坎坷的,正如那条弯曲县乡道,蜿蜒的盘山路,充满了颠簸和对一个孕妇来讲太多的劳累,从乡到县再到市,从公安局到法庭,一审、再审……这条路上有城里人的欺骗,有好心人的帮助,有坐上公安局长的小汽车的得意,也有乡邻甚至是丈夫的不理解……种种滋味,纷繁复杂,呈现出秋菊的执著,也呈现出这条路的艰辛。

然而,走过这所有的艰辛也不等同于一条走向法制之路,因为法制文明没有带给秋菊胜利者的胜利,因为她终究还要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条连接熟人社会和法制社会的路。走出去,她得到了说法;走回来,她却不知道要怎样面对这个熟人社会。这种回来之后的迷惘和痛苦更是这条路背后的艰辛。这部电影,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乡土社会中熟人社会对人们的多重影响。

一、“讨说法”的念头源于熟人社会中的共同文化

秋菊在影片中反复阐释了之所以要“讨说法”不在于王善堂打人不对,而是“他是村长,打两下也没啥,他也不能随便往那要命的地方踢!”秋菊一家对此事的在意并不仅体现在台词上,还体现在影片中秋菊陪丈夫万庆来去看病的情景上。医生诊治之后,并没有明确告诉秋菊万庆来究竟伤得要不要紧,更使得秋菊认为这是个要紧的问题。再往前追溯万庆来与村长因土地问题发生矛盾,而引发村长动粗的原因也在于万庆来骂村长“断子绝孙”。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头等大事莫过于传宗接代。正如影片中,李公安在调查得知事件的始末后,指出庆来的咒骂的严重性:“这话是戳老汉心窝子。”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就能理解秋菊为什么不辞辛劳、不计成本,三番五次进城“讨说法”。因为这件事关乎于家族的香火问题,不仅是秋菊在乎,认为这是“要命的事”。整个熟人社会都在意传宗接代,香火延续。在影片结束之前,秋菊将王善堂视为儿子满月酒宴的上宾,认为村长来与否很重要,那种其乐融融的场面,展示了熟人社会里短暂的“大团圆”局面。虽然这种“大团圆”很短暂,我们仍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种祥和局面与秋菊生的是儿子是分不开的。秋菊生了个儿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也解开了秋菊对王善堂心存芥蒂的结。

电影中所反映的秋菊、村长,乃至于整个熟人社会中对于“传宗接代”的固执,绝对不是个例,而是反映了儒家传统在今天对这些质朴的村民的应照。儒家文化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在这样的传统下,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地,熟人社会圈子里都相信传宗接代是一件要命的事。这也反映了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处事方式,没有太多理由,也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但是传统习惯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秋菊“讨说法”是符合熟人社会的判断标准的,因为王善堂侵犯的利益是被熟人社会普遍看中的传宗接代问题。

二、“讨说法难”,反映了熟人社会中

人们的“面子心态”

秋菊“讨说法难”,绝不意味着“民告官难”,也不意味着秋菊蒙受了巨大冤屈。事实上,秋菊从乡里到告县里,再到市里,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和关注,也裁决了王善堂赔偿秋菊200元钱,甚至追加了50元的赔偿金。但是,这些显然不是秋菊心中希望的结局。秋菊说:“我就不是图个钱,我就是要个说法。”究竟什么是秋菊心里要的说法呢?显然不是影片结尾时王善堂被警车带走的那个公正裁决。秋菊要的是王善堂赔礼道歉。影片中,当李公安将点心带到秋菊家并说是村长王善堂让他带来的时候,秋菊心里其实已经原谅了王善堂,因为她觉得王善堂心里有了歉意。只是当秋菊知道点心是李公安自己买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得到说法,执意退回点心,又开始了“讨说法”的告状之路。

在丈夫万庆来,也开始对秋菊屡次卖掉辣椒、进城告状的行为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些生气的时候;秋菊仍旧倔强而执拗地坚持要这个说法。这正是秋菊的特别之处。按照熟人社会的处事心态,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再加上对方还是村长,在村里有较高的威望,还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何必要非要找村长认错呢?

从王善堂的角度讲,为什么就不能给秋菊一个说法呢?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王善堂并不是一个蛮不讲理、仗势欺人的人,相反,他是一个“讲理”之人。他愿意按照裁决的意见赔偿,也确实做出了赔钱的举动。在他除夕夜救了秋菊母子后,万庆来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时,他说:“这跟打官司没关系。等秋菊身子养好了,她想告状,让她去告。”但他坚决不同意说软话。一方面,王善堂认为万庆来在自己已经有四个女儿的情况下,还骂自己“断子绝孙”是该打;更重要的在于,王善堂认为如果给秋菊两口子认错,自己就丢了面子。当李公安告诉王善堂:“她也不是要把你怎么样,她就是要个说法嘛,你回去就给她个说法嘛。”王善堂说:“钱,我给。说法,我想不通。”王善堂的理由是:“我大小也是个干部嘛,以后在村里我没法工作嘛。”在秋菊找村长拿赔偿金时,村长将钱扔在了地上,说:“地上的钱一共20张,你拾一张给我低一回头,低20次头就算完了。”村长的举动多少也让人觉得有些费解,既然都已经赔了钱,又何必再横生枝节,给自己找麻烦呢。

在影片中,秋菊和王善堂的举动都不能被简单地看做固执或一根筋。这也反映出了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文化。在熟人社会中,处理问题多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领导魅力、个人的信誉度、宗亲网络等。“面子”不仅是熟人社会里的话语权。也是熟人社会里解决问题的通行证。一旦丢了面子,不仅意味着在这个熟人圈子里寸步难行,还可能成为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将“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经济利益、时间成本等更重要。这种看似不明智的行为,实际上是熟

人社会里的理性选择。

三、影片呈现了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谊

虽然影片讲述的是秋菊一家和王善堂之间发生矛盾,秋菊不停地“讨说法”的故事,然而整部电影仍旧反映了熟人社会里浓厚的人情味儿。这一点从王善堂一家和秋菊一家的交往中就能充分感受到。当秋菊第一次去村长家找村长要说法的时候,碰巧遇上村长一家正在吃面,虽然村长家并不算富裕,但是一家老小还是热情地问秋菊要不要吃一点。更显然的场景发生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时。当万庆来找到村长,希望村长帮忙叫人送秋菊去医院时,村长说了句气话:“她本事大,让她找法院去。”然而,当村长知道秋菊有生命危险时,还是赶紧骑车去王庄,将村里的人叫回来帮忙,并连夜将秋菊送到了医院。最后,孩子出生以后,秋菊夫妇带着孩子到村长家谢恩,更是表现出了其乐融融的局面。在孩子满月宴上,秋菊执意要等村长来了再下面。从这点点滴滴的场景看,这些都与所谓的“仇家”不同。

这正是熟人社会中的美好之处所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农民都是小生产者,自身力量薄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侵扰,因此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才能维持稳定的生活。因此,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就显得格外重要,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四、影片反映了熟人社会与法制社会之间的矛盾

村长很倔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给了秋菊一个说法。“没有你就没有娃。”秋菊说这句话显然已经将过往的恩恩怨怨都扔得干干净净了。村长很倔,不服软,但是他也同样淳朴善良,关键时候,不计前嫌,救了秋菊母子的生命,形成了最后孩子满月酒上喜庆和乐的局面。法律最后也给了秋菊一个说法——在秋菊一家给孩子办满月宴时抓走了救命恩人王善堂。尖利的警笛声划破满月酒宴的祥和气氛,给了秋菊一个法律的公正。警笛响起的一刹那,仿佛昭示了两个说法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秋菊身穿一身红袄,寻声追去,最后画面定格在秋菊失望的脸上时,结果不言而喻,秋菊最终得到的那个现代法治文明社会给她的说法,并不是她想要的说法。在两个说法的较量中,在和那个熟人社会的朴素的本性的较量中,法律输掉了,输给了熟人社会里最基本的人性,输给了同宗同村乡人朴素的情感和做法。一切回到了原点,法律自己又将秋菊推回到了熟人社会。最后,当秋菊站在自家的村口,我们再次看见了她的眼神,依然那么迷惘,只是更多了一份失落。对于自己选择的失望,对于法律的失望。

不是乡下人不懂法,也不简单是城乡隔绝或者知识水平有限。法律要走向熟人社会,还真的有一条很漫长的路,曲折,坎坷,那是一种文化的差别,是人际关系的铜墙铁壁。熟人社会可能不讲理,可是到了危急关头,却可以情浓于血;法律能给个说法,却法不容情,无情的裁决可能让真情消融。甚至试想一下如果法院的判决来得更快一些,很可能消失的是秋菊和孩子的生命。在乡村的结构、文化下,法律显得有几分苍白无奈。

我们并不能因此说,法律错了。就像王善堂与秋菊之间没有对错的纠纷一样,这部电影从小小一瞥中反映了熟人社会和法制社会的纠缠不清的矛盾。情、理、法的冲突,古来有之。当现代文明走进乡村的时候,带来的究竟是一个新的文明秩序的重建,还是旧的情理秩序的破坏?

从熟人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随着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从简单走向复杂。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与纷争不再是祖先留下的习俗、惯例所能解决的。传统的熟人文化也不能在这个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制代替情理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然而。我们面对的一个沉重的问题就在于,当我们“法不容情”的现代文明走进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建立起一个人人互助、真诚相爱的和谐社会?

我们从法制之路走向现代文明,却终究要回到邻里街坊、家长里短的生活原点。我们该怎么出去,又该怎么回来?这是秋菊的迷惘,也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索和憧憬。

猜你喜欢

法制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从《与法同行》栏目看县级台如何做好法制专题报道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