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悲歌和人生的梦想
2009-12-21常民强
常民强
就一般受众的观影效果而言,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无疑又为我们大众成功地炮制了一个梦想成真、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的经典故事;甚至一些专业的影评人也认为影片讲述了“一个既悲惨又温暖的励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见人们对悲情和励志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影片“娱乐性极佳,活力四射,也许是我能承认的最娱乐的杰作之一”……如果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我们并不否认,但是说它“娱乐性极佳”恐怕实在难以苟同。我认为这是一部在娱乐的表象下,交织着生存悲歌和人生梦想的现代“经典”影片。
一、生存的悲歌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杰马是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他正遭受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他参与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然而就在他将要回答最后—个问题之前,有人揭发他作弊,杰马当然矢口否认。杰马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他充满艰辛的生活道路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我们应该承认举报者和警察的怀疑确实有道理:杰马,这个贫民窟里的年轻穷光蛋,从未受过良好教育,只是一个给人端茶倒水的waiter,怎么会答对一连串令专家学者也一筹莫展的冷僻问题?不说别的,单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杰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一点就值得怀疑。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语言,尤其是英语几乎是衡量一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印度社会的下层贫民几乎不讲英语,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以本民族语言为媒介的。杰马以一个贫民窟的穷小子出身,尽管天性聪颖,但想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那样一口流利的英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警局的供述,影片艺术地揭示了杰马为何“碰巧”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导演也正是透过那些答案,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杰马充满鲜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这也见证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坎坷。大规模宗教冲突、险恶的孤儿院、颠沛流离的浪荡生涯、黑帮团伙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令人绝望和窒息的不公不义充斥着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威胁着每一个人。相依为命的哥哥干起了刀口舔血的杀手行当,初恋女友沦落风尘,不变的唯有杰马那颗善良、正直的心,和对爱情、正义、幸福的坚强信念与渴望。
如果说杰马“碰巧”成了人生的幸运儿,那么他身边的一大群孤儿院的同伴为什么就遭遇了诸多命运的折磨?拉提卡,一个本来就无家可归的孤儿,有幸逃出孤儿院时,就在他们爬火车时她却被意外地落下了,最终重新落入魔爪沦为站街妓女;沙里姆,杰马的亲哥哥,他曾经是杰马的庇护神,他是家中的老大,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挽救了弟弟的眼睛,最终自己却只能在刀口上舔血成了“黑老大”的帮凶;杰马和哥哥沙里姆逃出了孤儿院,而另一个孩子却被弄瞎眼睛成为乞讨的工具。后来当杰马回到孟买,在街头碰到这个伙伴,给了这个盲乐师一百美元,当他确定这是一百美元后,很高兴地抚摸着杰马的脸说:“杰马,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比较倒霉。”盲乐师的善良和达观让人动容,但是我们有理由说这才是杰马自己最可能的“现实版本”。实际影片中的人物,除了杰马这个寄托人生梦想的理想化角色,其他人物的命运无不一次次地印证现实世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二、人生的梦想
但是“碰巧”往往是艺术家的不贰法宝,所谓无巧不成书,而现实中穷小子变富翁只能是一个人生的梦想。《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结构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个叫做“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而在现实中也真的有这样一档节目。这个源于英国的电视现场秀的印度版从2000年开始播出,当时的主持人是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塔布·巴禅。从2005年起,该节目的最高奖金从1000万卢比提高到2000万卢比,主持人也换成了新一代宝莱坞明星沙鲁克·汗。因此可以说电影中的情节与现实完全吻合。说到印度的电视现场秀节目,近年来可谓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除了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美国偶像”也有一款印度版的“印度偶像”,再加上印度本土的音乐选秀“萨莱噶马帕”(都来米发索)以及各地方电视台的类似节目,一共不下几十种。由此可见现场秀在印度具有强大的观众和市场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从未见到像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样出现一个穷小子一路过关斩将赢得千万元大奖的故事。从近9年来的电视选秀获奖情况来看,赢得千万大奖的一共只有三四个人,他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属中产阶级以上。例如2000年千万大奖的获得者哈·纳瓦特是孟买一名警察局局长之子,在普内市的一所大学读书,2005年拿到1000万卢比奖金的布拉杰什·杜贝则是一名工程师。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所以打动我们,正是由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中主人公又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地毁灭掉。片中未放弃理想寄托的是主人公杰马。他未像哥哥沙里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杰马只是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杰马可以跳进粪坑,为了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在逃跑之后仍回到火坑;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然始终如一。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
杰马在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此刻改变他的并不是贫民到百万富翁的巨变,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与爱人的重逢。拉提卡与杰马在历经各自的坎坷之后终于拥抱在一起。拉提卡的脸上是逃亡换来的刀疤,它提醒每个观众,这个世界固然残酷得超出每个人曾经的想象,但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影片中杰马赢得大奖之后,全印度的观众为之庆祝欢腾,我们不妨进一步深入地反思:难道杰马赢得的仅仅是金钱吗?并不完全是。那些观众得到了什么呢?观众真正得到的只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他们终于看见自己的同类实现了人生的梦想;毫无疑问杰马只是—个童话,是他们一个梦想的寄托罢了。
三、杰马留给我们的启示
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评论到,这是一部悲惨而又充满温情的励志影片,尤其是在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影片主角杰马的成功无疑也给我们普通大众诸多启示。首先是生存的智慧。在第一天的答题过程中,杰马其实并不知道最后一道关键问题的正确答案。此时节目主持人故意地给杰马以错误的提示,不料弄巧成拙,杰马出人意料地反其意而答之,竟“蒙”对了正确答案。正是一路从暴力、阴谋、背叛里走来,杰马才不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来,才会一直走到举国瞩目的聚光灯下。杰马在智力上战胜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电视台主持人,让后者恼羞成怒地报了警。而当杰马受到严刑拷打时,警察嘲笑杰马缺乏常识(暗示他在作弊),不甘示弱的杰马反唇相讥:
“你知道炸丸子多少钱一份?”这可
以说是弱者的血泪控诉,也是弱者最起码的生存智慧,同时也强烈地捍卫了我们的生存尊严。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世界人权宣言》序言中的一段活:“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虽然这段话产生于60年前,但是今天听来依旧掷地有声。其次是生存的韧性。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曾对阿甘说:“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将是什么滋味。”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人生就是主持人手中的问题,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问题将会是什么,你也永远都不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你是否已经成竹在胸。所有的问题都突然而至,我们不能逃避,可以选择害怕,可以选择求助。可以选择暂时等待。但是最终我们必须自己去解决。每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生活就会赐予我们一份奖励,或多或少。就像影片中的杰马,每答对一道题就会得到一笔钱,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你走过的每一步里,因此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财富。每一步的失败,每一步的成功,每一步的快乐,每一步的痛苦,每一步的迷茫,每一步的挣扎,都被命运之神存在我们的人生存折里,等待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把它取出来,兑换成“现金”。而人生的最大财富是什么?就是永不放弃。“我会等你来,在火车站,每一天的五点,直到你来为止。”影片中杰马对女友的承诺很感人,就是因为他永不放弃的生存韧性。第三是生存的美德。杰马对爱的坚守,对伙伴的同情,对人生的执著无不是生存美德的体现,这些姑且不论。沙里姆,这位影片中黑帮老大的帮凶,何尝又没有生存的美德?他与杰马的性格完全相反,沙里姆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马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他却被杰马的执著打动,救出了拉提卡,而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黑帮老大火并,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是最接近大仲马笔下“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看重的名利之上。
最后我们说说生存的机遇。影片的开头,导演就为观众设置了一个扣人心弦的选择题:印度青年杰马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赢得2000万卢比。他是怎么做到的?A.他作弊;B.他幸运;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影片的结尾水到渠成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命中注定。影片的导演丹尼曾经谈到,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色彩很浓。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教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丹尼说:“正如我们邀请到的主题曲创作者,具有卓越才华的曲作家A·R·拉曼,我相信这也是天意。之前我诚心找他合作时,数次都无缘得见,我在伦敦,而他在宝莱坞各自忙得昏天黑地;而这次我们居然在伦敦遇见了他,这也许就是命运在作祟。”实际上,现实中我们不管是否相信命运,成功却往往需要学会等待机遇。但我们常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或者就是同为东方人的我们与印度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