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2009-12-21

新闻世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张 毓

【摘要】韩寒和作协论战是2008年网络关注度较高的一次事件。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评论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评论 跟帖 拟态环境

2008年9月份,韩寒通过博客和作协副主席郑彦英打嘴仗,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其9月23日的博文中,韩寒用2/3的篇幅对作协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韩寒的“探讨”引来多位著名作家的反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谈歌、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及著名女作家赵凝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中对韩寒给予了反驳。更多的评论员和网友加入,使事件在网络上一度沸沸扬扬。如今尘埃落定,通过各大网站纷纷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评论,《就算“打死韩寒”也要“解散作协”》(中国网 梁丁 2008-9-25)《打死韩寒,作协也散不了》(南方都市报 张鸣2008-09-28)《打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东方早报 杨涛 2008-10-7)《“你爹你妈”谩骂中,文学斯文扫尽》(中国青年报 黄羊滩 2008-09-25)《打死韩寒,作协主席就牛Ⅹ了?》(红网 刘永涛 2008-9-20)《韩寒骂作协事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新浪杂谈 王蒙 2008-9-24)等等。我对其中一些样本量足够大的跟帖评论(跟帖数大于50)进行了统计。其中《就算“打死韩寒”也要“解散作协”》《打死韩寒,作协也散不了》后的362条和245条跟帖中支持韩寒和支持韩寒观点的贴数占总贴数的58.4%和59.5%,反对韩寒和反对韩寒观点的分别占18.2%和15.8% (其中98%以上的人表现出的是对韩寒这个人本身或其一直以来行事方法的不赞同,反对其观点的很少),持中立态度的贴数分别占22.7%和21.1%。用此统计方法对《打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一文的跟帖进行统计,支持占47.2%,反对占20.8%,中立占17.0%。《韩寒骂作协事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一文的跟帖中态度情况为57.5%,17.3%,24.6%。

这个数据并非证明对于韩寒和作协论战这个事件,韩寒在网络上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实际上,在对韩寒的声援中大部分的帖子直指的是作协这个机构的问题(90%以上为支持韩寒观点),对韩寒这个人及其做法,大家的看法粗略统计下来竟是不赞同的占多数。在肯定他文笔犀利,敢于直言,有思想的同时,更多人怀疑他挑起争端的目的,认为他是跳梁小丑,找噱头提高点击率,认为他是娱乐明星,作品也思想肤浅。

在统计出来的这4篇评论中,头两篇的作者站在支持韩寒观点的基础上,批评了作协机构的弊病,《打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一文说:“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有作家需要‘精神导师,但同时却不时冒出韩寒这样的“坏小子”的时代,这是一种双轨并行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韩寒‘打不死、作协‘解不散的时代。”态度中立,而《韩寒骂作协事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明显看出是对韩寒的批评。可是为什么从4篇文章的跟帖评论中没有看出明显的态度变化呢?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对人们的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打死韩寒,作协主席就牛Ⅹ了?》(红网 刘永涛 2008-9-20)文章作者对韩寒表示了赞赏,文章最后还说到:“他们永远无法打死一个时代”,但286条跟帖中,反对韩寒,反对韩寒做法的人占51.6%,特别是作者的“时代”观点很多人表现了不赞同。和韩寒同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多跟帖中表示出了对他的不齿,说韩寒并不是我们的代表,更无法代表一个时代。

首先,拟态环境使人们对事件形成了初步的态度和观点,带着观点而接触网络媒介,会使人们的既有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

从新闻评论跟帖分析,在韩寒和作协这个事件上,大众的舆论导向很清楚,一是支持韩寒解散作协这个观点,矛头直指作协机构的芜杂。二是对韩寒这个人常发惊人之语的不屑,认为这是炒作吸引大众目光。在对这个事件看法上这两种观点占主要地位。而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受到了如今互联网发达的虚拟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是各种不同观点的集合地,也是各种信息快速而方便的来源。韩寒一直是媒体的“宠儿”,从他出名开始便贴上了叛逆的标签,每一次韩寒出场的时候,媒体所给的字眼都很惊人,有时更是会断章取义,煽风点火,毕竟媒体要追求知名度、影响力和商业利益,他必须要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很多人便是从这种媒体造就的拟态环境中去了解韩寒,在心目中重塑了一个韩寒的形象。而对作协的了解也是如此,在没有韩寒和作协这个论战之前,更多的人并不十分清楚作协是什么机构,在发生论战之后人们所了解到的作协,对其印象也大多集中在“王幸福”,郑主席,和要“掐死”韩寒的谈歌身上,由此决定整个作协的印象,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作协的历史以及现状。就像不喜欢韩寒的人里也很少有人去看韩寒的博客一样,这些现象从评论的跟帖内容也能看出。受众通过网络媒介而形成的形象并非韩寒和作协的真实形象,而是拟态环境刻意造成的印象。这是一种快餐式的信息接受和主观印象形成的模式。一旦受众有了自己的观点,对整个事件报道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对自己的既有观点更是起到了加强的作用,所以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便减弱了很多。

其次,跟帖评论自身的匿名性,随意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并且跟帖者有想表达意见观点的强烈愿望,使跟帖者倾向于表达对整个事件的既有看法。

新闻跟帖,又称新闻留言板或网民新闻评论,它是网络媒体针对某一新闻报道而设立的可供网民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的功能,是实现网络互动的重要方式[1]。跟帖评论的受众,具有强烈的观点表达愿望。并且因为跟帖评论的匿名性,使跟帖者不惧怕苛责,不论是观点表达的强烈愿望还是作为情绪的发泄。跟帖者所表明的态度更多的是自己对整个事件的既有观点,新闻评论对受众的观点表达和情感宣泄仅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评论作者的观点只是众多信息和观点中的一个参考。

网络评论的即时性,使受众的观点交流范围仅局限于无法得到反馈的之前的跟帖,上面所说到的匿名性,使之前的跟帖不具有很强的信服力。在无法交流和论证,仅仅是即时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受众所表达的观点比较独立,受到之前观点的影响较小。

再次,跟帖人群能够使用互联网更加便捷地从各个角度了解信息,使他们的观点相对理性,也使评论权威性减弱。

在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发布的第17次互联网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9.3%)和18岁以下的网民(16.6%),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30岁以上的网民占29.0%,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在新闻评论中发表跟帖的人群已具备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技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和浏览各类信息。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通过不同观点和信息的对比,使他们并不对新闻评论产生盲目的追从,过去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和舆论导向作用也被削弱。在跟帖的内容中,还有很多的帖子指出了作者评论时,诸如断章取义之类的漏洞。特别是在持中立观点的跟帖中,这种理性化趋势更加的明显。

如今,时评和网评在各大网站的新闻版块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观点竞争且观点自由表达的时代,但新闻评论对大众的舆论导向作用却是减弱的,通过对这次事件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拟态环境对受众的影响力,更看到了一代理性化使用互联网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殷秦:《2007年bbs跟帖凸显六大网络舆情特点》,2008年2月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