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

2009-12-21殷民娥

决策 2009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职业

殷民娥

职业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低是当前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直接因素

虽说经过四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很大。国务院研究室根据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和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推算,在2007年4.7亿农村劳动力中,已转移和未转移人数分别约为2.3亿人和2.4,亿人。然而,从1995到2004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年均仅转移10.8万人,与安徽省的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极不相称。

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低表现在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技术型劳动力缺乏。虽说通过撤除一些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可以暂时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能力问题,只有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才能永久性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供给结构失衡,技术型劳动力缺乏。近几年,沿海省份出现的“民工荒”以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大量农民工的失业返乡,表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是指总量上按劳动力时间衡量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结构上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短缺,特别是有技能的劳动力高薪难求。

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技能偏低,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的择业地域范围以及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的适应和参与能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进入低层次产业,从事诸如建筑、运输、保洁、搬运等行业的粗重工种的体力劳动。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低下已构成了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依靠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转移就业,但是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候鸟式”的迁移,体力型转移,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有技能的人力资源的需求。为了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变成人力资源,必须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合理有序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转岗就业。

第一,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农业外就业。未来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依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的城市经济圈正面临大规模产业升级,区域内处于梯度底部的产业势必不断向外围转移,而中西部县域经济将是他们最好的产业承接地,所以借机通过在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入和对接,大大开拓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与此同时,产业升级也使经济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转移出来的产业不可能走纯粹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目前我国产业界中服务一线技术工人的比例远远逊于发达国家,也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上必须要有一种专门培养、培训机构或组织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担负职业技术教育职能的农村职业教育恰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大量技术人才,发挥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就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化、现代化新型农民,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技术教育。当前,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内涵的增强和生产活动的丰富更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依托职业教育来进行。职业教育能有效地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更多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它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果把粗放农业转变为半粗放农业或者是精品农业,就可以消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9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相对停滞,也与农村改革和农民收入的徘徊相对应。进入21世纪的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其主要动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我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全省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了100多万名技能型人才,培训了500余万名城乡劳动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农村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师生大量流失。安徽是全国率先实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省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但是,近些年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强。许多地方财政无力承担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乃至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社会、家长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忽视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滞后促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几乎全部输出,很多初中毕业生在升高中无望后便直接走上社会务工,很多青少年根本就没有经过职业培训规模化、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在农村难以实现。第二,办学效果不够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方式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没有体现出“市场驱动”和“就业导向”,无法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培训缺乏市场敏感性。由于一直以来重劳务输出、轻技能培训,重农业技能培训、轻其他产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门路越走越窄,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巩固率趋于下降。第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由农业、科协、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和乡镇政府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有限、分散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不能满足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需要。第五,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城市职业教育,县级职业教育严重滞后。现阶段县级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明显存在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第一,摸准就业市场,调整办学内容和方式。农村职业教育就是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所办,因此它的办学宗旨就是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这些需要又是由市场说了算,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应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办学机制上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相统一,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宁国市职业高级中学在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基础上,已经成功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操作性极强、三方共赢的办学模式。

第二,建立大职教观,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本地的市场需求上,既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也要满足更大范围区域需求,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劳动力流动提供有效培训服务。

第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就业观念。各级政府及职教部门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宣传大学生、研究生是人才,高级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科学人才观,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投入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第四,整合职教资源,形成合力。将教育部门主导管的职业学校和“阳光办”、农校、劳动技校等一些相应的职教机构,甚至电大、夜大、成人教育的网络加以优化组合、、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对在职的职业教育师资要进行培养和培训,还要制定政策,广聘社会人才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

第五,建立培训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农民转岗培训,职业指导应是教育培训的先导,客观地了解自己并正确选择职业,是转岗农民培训成功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掌握择业方法和途径,培养新的意识和观念,熟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