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更重开怀
2009-12-21傅清
傅 清
互联网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信息交流手段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的政务信息舆论传播方式。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也在考验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关注网意,利用网络,重视民意,是时代对于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我开博的
官员博客生命力取决于博客本身,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初衷就是想倾听到更多的来自基层的声音,创造一个与网民进行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及时解决一些困扰老百姓的疑难问题。通过“上网交流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解决群众民生诉求。
只要在网上,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我的博客,查看网民的留言,能马上回复的,即刻进行回复。对于反映的一些突出和具有代表的问题,及时交代办公室的同志进行梳理,以《督办单》的形式责成有关部门处理,之后再将处理结果告知网民,得到诸多网民的普遍认可,这也是我继续办好博客的信心源泉。
前不久有网友讨论说,官员开博蜂拥而上的背后是畸形的政绩秀,过了兴奋期,很可能又是一样的冷场。我想说,官员不比明星,我们的知名度原本就缺乏网络作秀的基础。应该说我们的时代开始变得宽松,我们的民众也日趋理性。这个时候,官员博客会不会过了兴奋期就冷场呢?
我认为,官员博客生命力恰恰取决于博客本身,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流于肤浅,这样的博客自然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国超过5亿的“网民大军”是一支“舆论先锋”,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都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网络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已是很多地方干部的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员博客也是网民宣泄情绪的“缓冲带”。网民各种各样,观点不一,诉求的利益也不一样,许多的意见都比现实环境中来得更尖刻、准确、及时,从而也具有更可靠、便利的参考价值。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只要你投入了真情,它就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且,网络毕竟不是直接的面对面,它容许我们思考和斟酌的余地更大,也就更有利于我们情感的表达和情怀的释放。
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只要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看得见、触得着的民生问题,能够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心,这就是一种好的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让我们这些“父母官”时时反躬自省,多听听民众的意见,多想想民众的冷暖。至少这样我们的知觉就不至于麻木,权力的行使自然会更坦然。
网络上有“灌水”的就会有“拍砖”的。既然已经选择开通了博客,就要坚持做好。官员开博首先要做到“一平”、“两不”,即和网友平等交流、以平常人的心态和网友对话;不讲空话,不要像跳“傩舞”一样戴着面具,不怕批评,胆子大脸皮厚,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网上听到你平时听不到的甚至是极为尖锐的声音。
博客就如同农民“一亩三分地”上的庄稼,如果不去关心它、呵护它,便会逐渐地枯萎、凋零和死亡。开T博客不去打理甚至再去关掉,那就真的成了“空壳博客”,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热心网民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对网民不负责的态度表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开明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我们领导干部要学会习惯于多元化的言论环境,有直面网络民意的自信与勇气,要有面对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甚至是很难听的话的承受能力。
我开博的原则就是:好的决策,我和网友一起“灌水”,工作中的问题也欢迎网民“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