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不是官场的复制,更不是官场教科书
2009-12-21王运宝
王运宝
官场外的人,或者不懂得官场门径的官场新人,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如何有“秘笈”功效。真正官场老手,并不会跟着一部小说去学。
官场小说《国画》、《苍黄》的作者王跃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目前官场小说受欢迎,说明社会存在问题较多。”对于有关官场的话题,不管大小从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官场小说热,自然就一次次形成。进而,关于如何理性看待官场小说热,也成为媒体、评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讨论的焦点之一。
出人意料的是,官场小说不仅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被很多人当作是“升官教科书”、“官场行为指南”。对此,官场小说的作者们,又是怎么评述的呢?
2009年10月,本刊记者通过面对面采访、网络电话连线访谈等方式,与部分官场小说作家展开对话。现撷取与他们交流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求能引发广大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洪放(代表作《秘书长》、《挂职》)
官场有一种内在的复杂性,也是人性的复杂性,不像书里写得这样简单。官场小说像官场,又不尽像;不像,恰恰就是。真实的官场是平静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水下。可以说,是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我一直在坚持官场原生态写作,我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真实的官场构成。从秘书长到领导司机,不管是官场中的大人物,还是一个个小人物群体,呈现出来的都是立体化、性格丰富、丰满的人物,以及具有现实性的故事情节,身在官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进入到官场规则中,否则就会被高速旋转的官场规则甩出去,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人。但是,官场小说与官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官场小说更不是官场教科书。
希望官场小说写作能坚持理想色彩。官场不是一片黑暗,官员作为一个个体,他的良知、个性、见解,都可能遭遇官场的规则和潜规则,写出他们内心冲突的心路历程,比简单的揭黑更有价值。另一方面,要坚持道德救赎的力量。官场小说的写作不是毁灭我们对生活的信心,而是唤起我们追求新生活的勇气,这样才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王跃文(代表作《国画》、《苍黄》)
写中国官场,县级官场其实是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比更高一级官场都具代表性。真正说官场,县一级开始才算是完整的官场。也就是说,中国官场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在县级都具备了。依我的观点,官员们起码得在县委书记以上才算得上开始从政。打个比方,漫漫从政路上,县委书记算是“打出租车的起步价”。县级官场又同老百姓直接联系。这是上级官场所没有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县级官场不可能像上级官场那么单纯,工作难度其实很大。
我当年刚从市里调到省政府时,听省里有些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官员夸夸其谈,暗自觉得好笑。做得好大官的人,未必就做得好县官。反映目前中国的国情或者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县级政府更能真实还原这一切。
我注重写人物内心,写官场生态,而不是简单的暴露和猎奇,也不喜欢制造耸人听闻的大事件。我的小说也从不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不喜欢这样写作。我反倒觉得,越是虚构的东西,越显得真实。我就是写日常状态下的官场。
官场外的人,或者不懂得官场门径的官场新人,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如何有“秘笈”功效。真正官场老手,并不会跟着一部小说去学。我的《国画》,更多的是写有关官场人生的孤愤与彷徨,痛苦和救赎。
尚仁福(代表作《仕途》)
构建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确实是我坚持不懈的方向。我所体会到的官场全景图,自然就是我写的系列机关小说所表现的样子。我坚持真实性的创作原则,不胡编乱造,生活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小说里的机关原生态生活也就基本跟现实中一样。我还没设想过理想的官场全景图,这是理论家的事,作家不是理想主义者,其任务是真实反映当下社会。
官场不是没有吃喝玩乐、男女关系,可这只是官场的附属品,远不是官场的本质。权力才是官场的本质,官场永远只可能绕着权力这个核心在转。离开这个本质和核心的东西,也就不再成其为官场。而隐在权力背后的则是人性和文化,也就是说文学最要表达的,是紧绕权力所展开的人性表演和文化折射。因此要写官场,先得明白官场中人是怎么获取权力、经营权力和理解权力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去做。我写官场,是对官场生态不健康因素进行批判,就是希望体制慢慢健全起来。
对于我来说,只是将官场作为一个展示、剖析人性复杂性的平台。并非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提供黑幕或者升官伎俩,而是将官员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刻画人在官场这个最大的“场”中的人性裂变。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看官场小说?一是证明了社会上官本位意识的浓烈。二是中国社会中政治生活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依然强大。中国社会还处于官文化向法制文化艰难过渡的时期,好官与坏官深切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我希望我的作品写出了这种影响力,使官场中人和非官场中人在作品中能找到共鸣的东西,使得老百姓对官场的好奇和怨言都少一点,这就是民间立场。
李春平(代表作《步步高》)
简单地把官场类型化是不对的,简单地看待官场中的复杂性更是不对的,简单地把官场妖魔化也是不对的。官场是什么,官场就是一片森林,林子里有大树,有奇木,有劲松,有栋梁之材,也有毒草,有猛兽,有蛀虫。总体上看,官场这片林子是绿色的,健康的,生机盎然的。这才是官场的正常样态。
作家描述官场,不仅要从远处审视这片森林,还要走进这片森林,看到里面的树木与杂草。如果把它描绘成满目疮痍、荆棘丛生的地方,那就失真了。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也失真了。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只要把官场人物看成平凡而普通的人,那么来自官场的一切矛盾与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官场文学的繁荣毕竟是件好事,说明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强了,越来越关注当下政治生活了。这是民主和进步的表现。
而摆在所有官场小说作家面前的艰巨任务是:用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文学良知去写好作品,写大作品,用小说的真善美去为官场热推波助澜。评论家批评你没关系,但不要让大多数读者说你垃圾。
杨少衡(代表作《林老板的枪》)
从读者角度谈,从官场小说里能读到什么?
首先,希望通过这类小说得到较多的社会信息,这种信息应当是我还不能从媒体或其他途径充分得到的。有一个贫官落马了,人们可以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消息,知道他拿了几百万,有若干情妇。然后还有一些小报会披露若干细节,诸如他跟情妇如何搭上,与送贿者如何接头等。除了这些,这类人的人际关系,他怎么会变成如此巨贪,他还做过些什么,与他的堕落有何关联,他如何自我认知。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其事等。这里有很多内容,能够反映当今社会的生活状态,这是我希望通过小说了解的,显然也是小说家可以创作的空间。
其次,从小说里看到的官员应当是个让人感觉真实的人物,而不仅仅只是个官衔符号。人都有其来龙去脉,都有其个性,都处于某个社会场合中,有其意愿、情感,喜怒哀乐,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人碰到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表现。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写一个官员,写作时不应当总想着他的官衔,应当记着他是个“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承认自己以及其他人均为多面且多样,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但是有些小说家在写作时往往不这么表达,特别是不这么表现官员,他们眼中这些人似乎只存一个帽子,或高大全,或腐败。如果作家们用比较接近客观的方式,表达得真实一些,拿写常人的方式写官员,读者会比较信服。
另外,我还希望这类小说能够给我提供一定的认知,我所谓认知就是人们常言的思想内涵,或称有点意思。如果一部作品只是罗列官场现象,展示各种伎俩,没有对社会人生的一些哪怕相当粗浅的思考,显然它就没有意思,难为读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