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软环境,塑造大学精神
2009-12-18朱建平
摘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近些年,我们的大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大学精神却普遍显得缺失和苍白,其养成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 大学精神软环境
大学是知识、文化和精神的播种、传播、传承和原创的所在,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和活力的旗手,是国家和民族智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提供者,已经成为全球化条件各国综合竞争的一块高地。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作为一个国家与社会文化与知识的集散地,责任与创造的孵化器,毫无疑问,大学应该是有灵性的,或者说大学应该是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的。尽管对于大学精神的探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深奥或者具体,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时代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大学精神,但是一致的是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是必须要有精神的,就如人要有精神一样,“没精神”的大学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以寄予厚望的。
二、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大学数量的增加,学科设置的完善,教育投资的扩大,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加大等方面。然而我们的大学精神某种程度上却是缺失、苍白的,以至于很多人在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和重塑。这些年大学精神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由以下方面造成的:
一是学校长期不重视大学精神的研究、探讨和建设。在整个国家着重发展经济,社会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大学作为象牙塔,也不再是一块净土,其被经济大潮所裹挟,失去和模糊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意识,大学精神也处在被遗忘和搁置、忽视的角落。
二是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对人形成巨大冲击。人们变得更加现实、实用、浮躁,名和利前所未有的被人们乐道和追逐。大学也未能免俗,这其中包括了大学中的大部分人员、老师和学生。
三是我们教育产业化的思路。把教育作为产业来抓,表面上繁荣红火,实际上负面效应很大。学校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赢利的组织,金钱的信徒,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学生因交不起高额学费而上不起学的情况。这对大学精神起到了恶劣的损害和破坏。
四是近几年的扩招。扩招使我们学生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却有所下滑。很多学校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改“精英教育”为“普及教育”,其实质往往是降低要求,造成了大学教育“宽进宽出”的劣质循环。另外在扩招造成的就业困境和压力面前,就业率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和大学之间互相炫耀的资本,这样,学校多采取让步和妥协,甚至不惜牺牲和突破大学与教育的原则和底线,这对师生的负面示范非常大,也深深地污染和伤害了大学应有的精神。
五是我们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现在校园里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面对激烈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家长们往往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好,其他的都不用管。这样长大的孩子精神上是不健全的,成为大学生后,也成为大学精神塑造要面对的一个阻力。
六是作为学校主要部分的校领导和教师也有欠缺。他们也是从缺乏精神教育的学校走出,这几乎成了一种基因和传统,他们自身往往也难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难以摆脱工作中忽视大学精神建设的局面。
三、校园软环境建设的思路探讨
大学精神的养成有很多因素。比如社会、时间、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等等。相对于这些来说,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可能更为重要和具有可操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或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更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品位、风骨、远见、内力和前途。目前来看,大学软环境的建设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和入手。
首先是思想和方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独树一帜的思想,只能建成随波逐流的庸品。一要高度重视。大学不是物质资料的堆积,不是分数的天下,不是数理化的领地,不是机器人的生活区,不是名与利光环的眩晕者,不是就业率的服务生。社会发展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翼齐飞,大学更需要二者双轮共进、比翼齐飞。大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地方,其塑造人的功能重于传授知识的使命。大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应该把他们培养成更健康、更文明、更宽容、更积极、更有责任感的群体。大学要把精神的奠立和不断深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放到战略的层面上。二要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精神的建设要多少时间呢?校园软环境要做好持久建设的准备。要沉得住气,断不可时断时续,可有可无。大学精神的建设是需要点执著精神的,要“咬住青山不放松”。三要注重实效。形式上的东西少做或不做。大学不是赶时髦的地方,不是有些人的名利场,更不应成为媚俗的娱乐场所,应该与众不同。大学精神建设要真抓实干,不能如刮风下雨一般。
其次是具体的方面。一是领导和教师要坚决认真贯彻这一思想。要把大学精神建设纳入自己的工作、研究和教学甚至是一言一行当中去。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文化建设,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作好排头兵。要为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场地和经费;二是学校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和具体的制度安排。这样就可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至于轻易地被人和事的变换而影响。 三是在文化建设上要勇于善于创新。时代在变,文化建设更要跟得上。不要总是老一套,流于俗套。特别是在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上,要发挥教师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有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加强礼仪教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既要靠真理的力量来启迪,又要靠人格的力量来感召。 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学生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貌在学校处处开花。五是净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具有深刻、直观的教育意义。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清除校园里带有糟粕的“课桌文学”、“寝室文学”等不良的文化现象。加大力度处理偷盗行为,抵制黄色书刊、影视片的侵入;要针对学生中突出存在的不文明表现,实施重点治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考评,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坏习惯,养成好作风。二要总体规划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花草树木的培植和爱护。创造一种高尚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以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让师生增强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总之,大学精神应该是一所大学最应该培养、珍惜和呵护的部分,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强校之源。大学精神的养成决非易事,也绝无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正如企业当中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基业常青,是因为它们立足长远,坚韧执着。大学也要远见卓识、踏踏实实地哺育自己的根,滋养自己的魂。
参考文献:
[1]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3]陈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科学咨询,2007,(6)
[4]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朱建平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