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冷观
2009-12-18杜娟杨明辉
杜 娟 杨明辉
笔者针对辽宁省15所农远工程学校的学科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180张,收回168张。问卷主要包括5个部分:应用效果、辅助教学的认识、资源的选择与制作、课堂实践应用、应用反思。目的是了解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状况,为后期的农远工程实施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分析
1总体应用效果调查
在“开展农远工程后,利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中,有接近83%的教师感觉教学效果有改善,资源应用发挥作用明显。但也有超过20%的教师感觉效果不如想象中的理想,尽管比例不是很大,但仍要引起重视。
2农远资源课堂应用现状
(1)对资源辅助教学的认识
在对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调查中,98.2%的教师选择“一定会在优质课评比中使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方式”。而“平时课堂教学中每学期利用农远资源辅助教学超过一半”的只占30.9%。这里虽然存在设备不足、机器损坏等客观原因,但也不难发现农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或多或少地陷入功利性、表演性的尴尬境地。
(2)农远资源的选择与制作
远程教育资源的形式主要有同步课堂、专题讲座、CAI课件、教案、素材、习题、教育资讯等。100%的教师对农远工程提供的CAI课件认同,而专题讲座、同步课堂很少利用,分别为30%和5%。而老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进行“演示讲解知识”、“强化训练练习题”、“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的教师分别占66%、32%、2%。
这表明,教师选择的农远资源较为单一,且多用作呈现、讲解或强化。笔者认为,在农村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践行新课程改革”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对于这些资源你打算如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查中,50%的教师“不修改,直接使用”,46%的教师“备课时稍加修改”,只有4%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较大的二次加工”。
这表明,教师对于资源依赖性较强,且技术水平有待加强。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设计逐渐消退,教学的个性生成无法体现。
(3)课堂实践应用
①教学设计中对资源或多媒体的思考
在调查中,96%的教师表示在备课时会对多媒体进行设计,但“对应用时机有把握”的教师仅占47%,还有47%的教师“有两种以上方案,但不确定哪种最好”,6%的教师仅凭经验和感觉运用。
在“上课时你是否想把课件中所有与本课有关的内容都展示出来”的问题中,55%的教师认为“不一定,足够用即可”;但仍有45%的教师认为“优质资源越多越好”。
可以看出,教师对多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时机不是很明了,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缺乏正确的思考,导致使用时“不合时宜”、适得其反。
②资源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笔者对上课时教师播放多媒体的时间(包括导入和练习环节)做了调查。31%的教师“超过20分钟”,34%的教师在“15分钟~20分钟内”,38%的教师在“5分钟~15分钟内”。
在对“课堂上是否会对事先设计多媒体应用策略进行调整”的调查中,12%的教师“经常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较大调整”、57%的教师“偶尔进行微调,调整得不多”、31%的教师“没有什么需要调整的,按多媒体课件程序进行”。
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于多媒体应用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共性问题,如备课时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设计与实践的差异等,这些都有必要分析并解决。
(4)课后反思
在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部分,让教师回顾以往失败的教学,将其经验教训总结后与大家一起分享:41%的教师认为“控制不好课件,耽误时间”;32%的教师认为“信息量太大,学生掌握不了那么多”;26%的教师认为“学生注意力分散,重点知识没解决”;11%的教师认为“师生的情感交流变少”;8%的教师曾经经历过“学生的兴奋度有时较高,无法将其拉回原来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应用农远资源现状问题的思考
1牵强使用现代媒体——过分强调技术,忽视教学实质
为了推广农远资源应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科教学做了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参加优质课评比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等。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或网络教学,甚至认为“没有信息技术整合就上不好公开课”、“没有多媒体的教学不上档次”。他们都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个人魅力。笔者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最终将会顾此失彼。
2教育技术能力不足——有设计无调控,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1)需要提高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教学设计和对资源的选择能力普遍提高,但仍需要实践反思。大部分教师只是利用资源进行简单的课堂演示,很少能自己组织资源,构建一些基于问题的、基于情景的协作式的自主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学“观念”,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接受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习惯于“一板一眼”的程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如何使课件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让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灵活多变的教学也是引起研究者和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2)信息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对于农远工程提供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基本上不加修改地直接使用,这表示农村教师对于资源比较认可。此外,也反映了教师乐于“拿来主义”,缺乏主动挖掘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并改善教学的意识。教学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个人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传导者。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信息技术优势,打造百花齐放的教学。
3人灌依旧,电灌十足——强调直观演示,忽略思维形成
很多农村教师初次接触优质的信息化资源,总希望通过课件把优秀的资源都传递给学生。这一初衷是好的,但运用起来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了电子“填鸭”式教学。课件容纳了大量的教学内容,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脉络清晰,有利于知识的网络化。但在应用时如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而是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很多教师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做到多媒体不抢思维空间,适当留白,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正如法国社会家比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处在紧急状况下的人是无法思维的。”学生在“狂轰乱炸”式的课堂上感觉是视野拓宽,但过后却无法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也显得模糊不清,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更何谈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用多媒体要做到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
4缺乏媒体应用的思考——违背科学方法,偏离教学目标
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这一论断在笔者看来有些过于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多媒体能否发挥其优势,关键在于应用的时机和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应尽可能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从而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如果教师不了解多媒体使用时机和方法而盲目应用,难免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后果。
众所周知,多媒体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成败只在转“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