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还是“收手”都需要智慧
2009-12-18王颖捷
王颖捷
新课程的自主学习提倡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深化完善、努力转换角色、增加教学的开放度、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
当学生们独立探索某问题时,当学生们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时,当学生小组合作时,当学生大胆展示时,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都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新的时空,让每一位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
放手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就可以休息了吗?不,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犹如催化剂一般催动着学生的发展,恰当评价和适时点拨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捕捉与放大,或是在关键处有意设置疑问,推动学生“动”起来。其实,学生互动了并不等同于学生发展了。学生作为互动过程的主体,如果缺少教师的引领,往往是一种迷失目标的无意识的互动,而真正有效的互动,说到底还是一种有明确耳的的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时刻关照预设目标,时刻受到发展目标的引领。有时候,表面看学生是互动了,但是并没有从中学会新的方法,而是原地踏步。经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与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收手”,及时地点拨,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在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最后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认为这种“放手”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认为学生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达成教学目的。其实不然。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梳理、比较,促使学生对自己所选的方法做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
我记得一个教“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片段。在验证完三角形内角和180°后,有一个学生提出: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内角和一定是360°。他的想法马上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个四边形也可以分成四个三角形呀?如果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就是720°吗?怎么多出360°呢?他的质疑使学生们犯难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是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吗?放手吧,把问题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孩子“犯错”,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虽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代表排斥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放手还是收手,不一定是衡量教学观念先进与否的试金石,也不会是启发式或注入式的分水岭。关键要运用得法,要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