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生成性资源 让课堂绽放异彩
2009-12-18李伟
李 伟
九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上过许多节课。大部分已经印象模糊了,但有一节课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节区级公开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VB程序设计中timer控件的使用方法。为了这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后,结合学生生活,我定下了《魅力朱家角》这个课题,并精心设计了以下任务:让学生找出4幅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朱家角古镇的图片,利用VB程序中的4个timer控件,实现每隔两秒显示一幅图片的效果。我还利用学生熟悉的“4×100米接力赛”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知识迁移,顺利地过渡到利用timerl触发timer2、timer2触发timer3、timer3触发timer4的“触发接力”,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难点。
遭意外:陷入两难境地
我试讲了两个班以后,感觉效果很好,学生通过这个实例顺利地掌握了timer控件的用法。经过两次试教,我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又进行了仔细的推敲,以保证公开课能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
公开课上,意外却发生了。前面两个活动(“学生选出4幅图片”和“让后面3幅图片一开始不显示”)还在我的控制之内,可当进入第三个活动,即实现每隔两秒显示一幅图片时,学生自主探究刚刚两分钟,就有不少学生举手说完成了。当时,我想这个班的学生动作真快,两分钟就完成了其他班级需要六七分钟才能完成的内容。随即我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到教师机上演示操作步骤。学生的演示让我大吃一惊,他完全没有按我事先设计的timerl触发timer2(4×100接力赛)的方法来做,而是把4个t i m e r控件的Interval(间隔)属性分别设置成了2、4、6、8秒,运行程序的效果却与前一种方法一样,并且每个timer控件中的语句还比我设计的方法少了一句“timer.enabled=true”。提问其他几位完成的学生,发现他们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做的。
正是这个意外的插曲,使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按照学生的方法,其他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但接下来我原先设计的方案怎样执行?不做的话,时间还剩10分钟,又如何处理?如果否定这位学生的做法,那更不可取。一方面学生的方法简便,结果正确,应该说高效地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考虑出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说明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给予肯定。
巧应对:变意外为亮点
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先在课堂上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方法简便。由于本课教学难点在于timer控件的使用,学生的方法只用到了Interval属性,而Enable属性也是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我决定让学生对第二种方法进行尝试。我引导学生:“前面不少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下面老师提高点儿难度,要求4个timer控件都设置成两秒,同样实现每隔两秒出现一幅图片,程序要做哪些改动?请完成了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进行尝试。”这样的过渡既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又把原来的教学设计活动临时改为提高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更加专注于克服另一道难关。随后,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把另一种方法也实现了,从而掌握了timer控件中Enable属性的用法。
课后,听课教师都觉得“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个环节很好,但在教案上没有体现。当我解释是这堂课上的“意外”时,引发了教师们的一系列思考。在以往的课堂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特别害怕“小插曲”,一旦遇到学生不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走的情况,很多教师会尽可能地阻止学生继续下去,明确告诉学生不能这样思考。这样一来,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观这堂课,正是这个意外的插曲,使课堂增色不少,成为本课的亮点。
寻对策:多管齐下从容应对
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形,应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在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为了在出现意外情形时能从容应对,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做好充分的预设设计灵活机动的环节
教师在写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应该设计教师能灵活掌握的环节。这种环节在我从这堂课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新教材中有一节《邮件合并——运动奖状打印》,由于教材上步骤较详细,我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由于各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各班的完成情况大不一样。就我任教的班级而言,一个班5分钟就完成了,另一个班花了近15分钟才完成。由于课前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增设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环节,让做得快的班级开展评价活动。这样就避免了课堂“时间剩余很多”的局面。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平时多钻研教材
只有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从容地应对课堂中的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假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另外一种解题方法,而教师对这种方法研究甚少,甚至不大清楚,只能强行阻止学生探讨下去。这样做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因此,教师平时要多钻研教材,特别是二期课改的新教材,由于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课堂教学中出现“小插曲”的可能性增大。教师在吃透了教材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
3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我们不但不能排斥,而且应该欢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课堂中万一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你事先没考虑到的,只要问题本身有价值,教师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同学生探讨下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即使这样做可能让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完成,但是通过和学生探讨问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会变得很强烈。
善运用:因事制宜随机应变
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正是由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深层次资源,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教与学的互动才会更加有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插曲”都需要在当时的课堂上解决。这里所讲的深层次资源是指和课堂教学相关并且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难,并且和本堂课教学知识没什么联系,教师就应该告诉提问的学生,这个问题和本堂课的知识关联不大,可以在课后单独探讨,从而避免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影响教学效果。曾经听过一堂VB程序设计课,由于教师的风格属于“有问必答”型,在讲到设计评委打分“求平均分”的流程图时,有学生提出现实中的评委打分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位教师觉得很有道理,当堂和学生探讨,把流程图改动了。由于这种情况画流程图很复杂,需要增加最大值、最小值的比较环节,结果课上花了15分钟才解决问题,后面的环节就只能走过场,到了下课还有内容没完成。实际上,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的问题与这节课的知识关联不大,本来这个环节应该花2—3分钟快速过渡,引出下面的分支嵌套。如果教师当时对提问的学生解释,会在课后单独探讨,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因此,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层次资源,而不是“来者不拒”。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上才会出现更多精彩的“小插曲”。通过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生成性问题,我们的教学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