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情韵的新鲜元素
2009-12-18季雯晴
季雯晴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册教材均有对其一定量的阅读要求。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古诗教学进行整合,在知识上给学生补充,在思维上给学生空间,在理解上给学生提示,无疑是引导学生学懂古诗文,解读古诗文乃至吟诵古诗文的有效方法。这不仅能为丰富古诗文精彩的诗文情韵增添新鲜元素,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画意诗情,在整合中捕捉精彩
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
——叶圣陶
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来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来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描述的内容来看,它时代久远,写的人和事与学生实际有距离。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结合古诗拘特点,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集视频、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和永久实时的交流平台。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正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处在一定情境中,对于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会体验更为深刻。创没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融入诗的境界,进入最佳心理状态。多媒体技术在创设古诗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文学习相吻合的情境氛围。学生通过这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能捕捉到古诗闪烁千年的风采,唤醒、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兴趣。这些丰富的教材信息资源是教学的重要“参数”,让画意诗情在有效的资源整合中精彩地呈现出来。
二、文、意、景、情相融,在解读中抒写精彩
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
——别林斯基
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教师用丰富整合的画面创设情境,将诗中文句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诗中的情、画外的音,激活学生的思维,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人不仅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更抒发了诗人的喜雨之情。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理解这篇诗文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诗句中经典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恰似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雨的神态。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这样经典的诗文,教师运用丰富的资源,使图文结合,让学生自主解读诗文意韵,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舒缓的乐曲声中,边看图边想象,用自己的话将景、文、意融合在一起描述出来。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这样优美的意境:入夜,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这雨好像知道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微风,在晚间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因为是在晚上,黑压压一片,看不见任何小路,唯有江面上的小舟闪烁着灯光。待到第二天清早,我看见沾满雨水的花,把锦官城打扮得异常美丽……喜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伴乐悟情,在吟诵中体味精彩
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声愉玩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
古诗文的特点是讲究韵律,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文,创造美的氛围,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智能潜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优秀古诗文的魅力。我们可以在网络资源库中纳入各类美妙的音乐,在精彩的伴乐吟诵中悟情。这也是学生体味古诗重要的一环。
《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当吟诵这首诗时,教师选择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委婉动听的古筝曲调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指出的云雾迷漫、树影婆娑的美景,同时也体会出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诗句中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饱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饱含着“愿君前途多珍重”的殷勤祝愿。教师特意选用了为这首诗谱写的二胡演奏曲《阳关三叠》。优美苍凉的旋律,渗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而生发的惆怅情怀。音乐的魔力,足以使我们对未能感受的事情有所理解。音乐与诗文的结合,让学生舒展了思维的空间。
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录像后,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让学生在配乐中吟诵。这样一来,学生读起来既情感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教师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让学生再听,还与古诗原配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四、探究激情,在拓展中延伸精彩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科勒涅斯
只有不断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青华,内化为个体的语言思想,才能提高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网络中不乏优秀的古诗选读,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上网浏览,拓展自己的知识,既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学会在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如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教师布置学生查阅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诗时,虽然古今语言有差异,但是通过课前网络资源的搜寻,学生查找到了当时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中的典故,为了解、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
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网络优势,我们能聚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将各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学习的信息量,立体地开展古诗文阅读。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在课后的拓展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生,学习的容量无形中增大了,学习的时间缩短了。如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后,学生自由点击资源库,可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另外几篇诗作,如《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和《望岳》等。这些平时需要教师讲很长时间的内容,学生在较短的自主学习中就可以自由延伸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