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天的诗篇》随文注

2009-12-17

长江文艺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诗篇诗人

陆 健

“随文注”按照常规来讲,指的是对论文注释的一种方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对阎志先生的这部诗集进行评说,并非不如此便无法聊以成文,并非笔者对某种新的文章写法的特殊癖好,而是基于我对《明天的诗篇》的整体结构与各“辑”之间的连缀关系的一些认识。其整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音乐的“回旋曲式”的形式,其主题呈现,其内容次第出现,不断丰富、强化主题。情绪上也回环起落绵延不断。其各“辑”之间,虽篇幅长短各异,但前后内容递进,表现出诗人思考的逐渐深入与开阔。它们是相互衔接的,尽管有跳荡,有拼贴所显现出来的时空并置,其思维的主要线索并不游移。诗集分为15辑,1、明天的诗篇;2、城市的和解;3、诗歌地理;4、汶川九章;5、走过冬季;6、逃离;7、远方;8、人物;9、尘土;10、自白;11、寓言;12、谁在歌唱;13、夜晚的诗篇;14、爱的十四行;15、今天。解读《明天的诗篇》,“随文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但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就近描述作者的心理图式。

对作者来说,事情一定是严重的,《春天》里,“我在这个春天低下头来/寻找青草的气息以及母亲的身影/在一列列开往无法预知前程的火车上/逝去的岁月如潮水般涌来……”这第一辑第一首诗的第一段,显然与现代艺术的重大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我们是谁?”有关。《明天的诗篇》的作者“来到故乡的上空/我的年迈的父亲正在劳作/而更多的年轻的兄弟姐妹不知去向……还是在这个春天我深入到泥土之中/我想翻动故乡的泥土/这气息如此陌生”。我们知道,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一样都是食品的产物,人就是吃了经过火烧制的熟食才一步步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所谓万物的灵长的。然而当今人们的《食物》,“谁也不认识这些东西/但要愉快地吃下/我们如此茫然/……牛们、猪们、鸡们、鱼们,还有稻谷们/还有我们在一场场暴雨中/曾经彼此相依曾经不顾一切/可是现在 谁也不认识谁/但要愉快地吃下/各种方式各种颜色各种味道……”那么人类的未来是否堪忧?甚至连我们呼吸到的空气中也散布着“不安的气息”(《夏天》)。因为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还远不止这些,因为语言也出了问题,语言,“我们需要你/但你正与我们一一道别……唯独你被我们在秋天遗忘”(《语言》),包括语言,包括记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记忆是人类文明的渊源和宝库。记忆功能不健全,那么现在满世界跑的只能是几十亿只猴子。而“遗忘”的快感正在为人们的现世享乐原则鸣锣开道,它使人轻松,“不需要学习,似乎是与生俱来/我们都轻易地遗忘……我们需要你遗忘/所以我们简单地快乐”(《遗忘》)。其结果是“父亲似乎在一夜间老去/我熟悉的许多人都在老去……不可避免地老去/包括我们的时代”(《老去》)。

《明天的诗篇》就是这样在诗人的惆怅之怀中展开了。第二辑,我们来到生活的现场,看现代社会中的众生相,看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人际纠葛中是如何达到“和解”的。《城市的和解》中,诗人截取若干具有典型性的场景,“客观”地加以纪录和描绘。我之所以强调了“客观”二字,因为第一辑是相对宏观的,第二辑则相对具体,侧重世相。如《城市》一诗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汽车为什么这么多……每天有许多报纸/电视有许多频道/KTV的小姐是位老乡/沿江的那栋楼终于完工了……二十四史里关于这个城市的记载/没有一个平凡人的名字/所以我们只有在酒吧里醉倒”;《生意》中两个人各打算盘、太极拳招式般的谈判、博弈,缺乏信誉、锱铢必较;《出卖》中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问题》对办公室政治的精细描画,“在二十一世纪谁没有点问题/感情问题贪污问题/身体问题心理问题/别听他瞎说没事没事”;《酒吧》好像是一位富有人士的醉话,在高档酒吧消费美酒和小姐,与颇有心计的胖子老板与也许是多年前校友(“你白色的衬衣蓝的裙”)的小姐合作龌龊;《拆迁》是一位拆迁户的独白,“我们又要变得无家可归/好不容易在这个城市找到栖息的居所……我建这房是你批准的/现在要我马上拆也是你说的”。弱者的境遇,无可奈何的最后让步,他们的精神将会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居所?他们如何同那些有办法、有来头的“种房子的人”去和解去和谐?《打工》里的主人公(过去我们总是把劳动者称为“国家的主人”)自卑到几近绝望的程度,他只吃一元钱的盒饭,住在“尽是汗臭脚臭很潮湿”的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房子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感冒了被扣工钱,“没赶我走”“我就很知足了”;《受伤》的那位农民工更悲惨,“刚才过马路被车撞了/车子撞了你警察说是你的责任/没什么大伤就算了吧/你想申辩几句他们装作听不懂/挥一挥手人都散了/撞你的车也不见了……”读到这里我注意到作者常常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他站在社会最底层人的角度说话,设想处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人生。被损害被侮辱,他们的卑微、苦难和坚强,他们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只能为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而活着。感同身受欲哭无泪,这是否与诗人早年的经历有关?城市万花筒折射出千姿百态,诗人之笔这样给那些钻法律空子的暴发户《画像》,“你看你那副嘴脸/油光放亮的脑袋/明明跟我是同乡你还要装港商/昨天还说是兄弟今天就举报了我//……明明小学没毕业还要当教授/走私完成的原始积累怎么也说不清”。对这等社会蠹虫,诗中反复出现、强调的似乎在众人面前挥之不去的“嘴脸”,表达了作者如法国人萨特所言的那种“恶心”;同时,由于社会的贫富不均、场面上角落里大大小小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一部分人的精神产生畸变,诗作《新闻》在某种层面上作出了揭示,“我是当事人我可以证明/事情不是这个样子/至少不是报纸上写的这个样子//请你按照我问的答/我没有问的当然就不用回答/是甲撞了乙对吗/甲有钱够了/新闻说一名有钱人甲有意撞了路人乙/纯粹寻开心/看看多么可恶的有钱人啊/于是评论于是网络于是追踪报道/群情激愤必须严惩//我是当事人我可以证明/事情不是这个样子/你是受人恐吓吧/你肯定得了人好处/新闻又说有钱人收买证人/评论说当事人啊要有良知//一切朝着大家以为的样子/发展/本来就是这样/有钱人太坏 路人乙值得同情//甲也相信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其实他也说不清怎么撞上了路人乙/甲相信新闻/大家都相信新闻/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多么有力啊/大家朝着我指的方向认知和思考”。媒体推波助澜,众人不辨是非却盲从,仇富心理。它们的激情激愤抵消、起码是减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体认知水平不高,众声喧哗,是非混杂——杂到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新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尚未建立起来,临时的或曰阶段性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难以兼顾社会各阶层因而常常受到质疑和非难,大众失却了理想价值于是转而坚守自己的现实利益,用自我利益的标尺衡量事物。诗中的众人舆论,其实是有意的对本阶层利益的维护——毕竟没钱人占多数;而中国的部分媒体,早已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旗号变成了经济实体。媒体在所谓“眼球经济”时代要坚定不移地紧抓“收视率”。是非无须明辨,只要更多人看我的频道。三人成虎,墙倒众人推,当事者竟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受伤》中的农民工应该得到尊重得到补偿,《新闻》中的甲也应该还自己的清白。真相被遮蔽,公平、道义、真理也将晦暗不明。是非颠倒,是社会的耻辱,时代的耻辱。

面对诗人的描述,阅读变成了压抑、痛苦的过程。《明天的诗篇》进入第三辑。也许作者自己也觉得以上的写作难以忍受(体验与摹写是双倍的忍受),他把诗笔从现实现象中暂时移开,准备暂时脱离这个环境,出去透一口气。从写作策略的角度,假如仍以音乐作比的话,他的“回旋曲”要从另一个侧面展开内容。从国内的珠穆朗玛、普陀山、哈尔滨、楚雄、鼓浪屿、新疆阿尔泰的喀纳斯,到境外巴西的伊瓜苏大瀑布、泰国皮皮岛、美国基督圣血山、纽约、旧金山、法国卢浮宫。工作方面的便利,使得他有机会屐痕处处。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大约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忘却俗世间一些烦恼?但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内涵又时时撩动其忧思之心。简短的“生命应该在这里打个盹/在海滩边散漫地听着海洋的歌……还有鸟的欢唱树的生动/都来抚平一颗颗不平静的心”(《鼓浪屿之眠》)之后,在自然面前接受净化之境的浸染的愿望还是无法实现。因为“湖中的神灵啊/我们缺少一颗圣洁的心”(《喀纳斯》)。我们是否可以作如此之说:说自己缺少什么的人恰恰希望自己具有什么?读者看到:“我不知道会在什么街区的哪条路口/遇见你纽约纽约/我还是不知道方向/虽然我好像看到了/那位丰腴而又坚定的女子/她轮廓分明性感而又亲切”(《纽约纽约》)。那女子无疑是自由女神。人们对“自由”的概念不甚了了,其自身要求、追寻的也并不一定是自由(这就是悲剧所在),而常常是欲望的满足。“性感”是诱惑、亲近、欲望,近乎一己之私(自由女神是否“性感”另当别论)。是个人化乃至私人化的、狭隘的,因此也靠不住。“金山已旧”(《逃离旧金山》)。好漂亮的句子!我们的狭隘、可鄙,并不是新鲜事物。别人已经经历过、描述过,缺乏创意。我们痛苦的表情都像是模仿来的,堕落的方式也无新意可言。旧金山是镜子,照出我们的嘴脸,我们唯一能做的唯有“逃离”。当今天下还有没有纯粹的精神?假如可以获得,那么它应该到哪里去寻觅?诗人的脑际或许闪动过这般念头,“人们无地自容/人们只有走向你/宗教的峰顶……我的基督/在大陆以及山脉、海洋、森林、色彩之外/还是你……在属于你从来都属于你的领地/收获着自由与放纵”(《基督的山》)。这说的是众人,其实也暗含了对自己的像使徒般上升的些许不自信。这怪不得诗人,现代人普遍地更倾向于接受但丁所言,“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子。”诗人似乎还不甘心,又在佛的面前继续思忖,“佛们在这里交流着人类的忏悔/佛如此怜悯我们渡海而来/微笑着//我们如此疲惫不需要伪装/跪下细数我们一路的罪恶//普陀山的佛啊/让一地的悲哀一地的祈求/一一道来/不曾疲倦//您是如此宽容/一如海洋/宽容/罪恶之后的忏悔/忏悔之后的罪恶”(《普陀山》),言佛慈悲,兼言礼佛之人无药可救。作者此番出游、神游,带点壮游性质的漫游绝非没有收获,在《珠穆朗玛》峰下,他的心灵受到感染、净化,在精神上试图和尘世拉开距离,内心多了些平静,对世态、尤其他人多了些宽容。作者自认为达不到珠峰(神)的高度,却能将自己在“人”的概念中提升高度。

就像一块陨石突然砸向地球,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正在写作《明天的诗篇》的诗人没想到他的诗集会增加这一部分。所以咋一看主题在第四辑出现了变奏。公正地讲此辑虽不乏佳篇,但总体来看,谨慎地给出一个“在艺术上显得略为粗糙”的评价是不过分的。一场大事件、大灾难具有改变人们的观念的力量,像世界大战、二战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地震之后中国人掀起了写诗的狂潮,媒体的核心口号是“地震无情人有情”,诗人们有情的不少,纷纷展现“艺术家乃人类良知的代表”的风采,苛刻地说多是站在声援、支持、救助的“他者”的立场与角度付诸言行,真正在救助之后进行深度思考、探讨地震损失惨痛的人为因素的尚属寥寥。而诗人阎志在《建震不垮的学校》中写道,“孩子/我们是如此内疚/我们让你们住进这样的教室/在一场灾难中/把你们带走的教室//孩子/你们不应该宽容我们/我们伪善的泪水又有什么用/这样就可以赎回我们的罪恶吗/所以你们更不要原谅我们……孩子/诅咒我们吧/我们的泪水有什么用……”其中的“我们”——所有成年人,应该向那些无辜死去的孩子认罪。社会法则是成年人制定的,建筑——经济行为是由我们成年人在利润比的计算与利益获得的过程中实施的。我们义不容辞地需要对自己的种群负责,这既属于道义又基于本能。诗人的“负罪感”绝非仅仅来自感性、道德,同时来自一种深刻的理性。《明天的诗篇》的作者开掘精深,其实说到底是境界不同。

地震的紧张感稍稍缓解之后,绝大多数人似乎认为一切又回到以往的状态。生活的轨道不曾因此偏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平庸是生活的常态,疑惑不曾稍减,在第二辑“呈示”出的世态种种在第五单元再次出现(音乐的再现部)。从《有关某某的流言》、《路口》、《出口》、《清明》等作品的名称就可以使我们联想到马歇尔•伯曼的话,“现代生活就是过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活。”其他内容包括形而上的思辨,与歌德、亚历山大三世、庄子、屈原的精神对话等等三个方面。《背叛》诗中有一个绝妙的细节,“我只有在我的背后/掏出一把雕刻着你的名字的枪/以你的名义/处决我”;《未来》向我们掀开作者内心轻易不肯泄露的一角,“我一直心存恐惧/忧虑的目光从未游离过未来/一切是如此深不可测/夜晚的嚎叫又是如此力不从心”;诗人给我们讲述(更是给他自己讲述)《麦哲伦和船队》的故事,“一个少年浪漫的想法在蔚蓝中绽现/但谁都无法在开始时预料到结局”;现代社会已经不大会再有歌德那“一个英俊少年不羁地出走/诗意地出走”(《歌德的烦恼》),但见“夜色依然/倔强的身躯中颤抖着一些不屈的诗句”(同上)。第六个单元中虽然偶尔出现商品社会的概念如“货币”,“我和许多朋友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将货币切割/然后重新组合/组合成一张张灿烂可爱的脸……贫穷时货币远离我们/富贵时货币亲近我们/我们讨厌这势利的家伙/又不得不讨好它”(《面对货币》),别致新颖,充满机趣。但大量的引人注意的是那些蒸发着泥土气息的原初意象或较为原初的意象,泥土、河流、花朵、平原、村庄、童年、夜晚、父亲、母亲、姐姐等等,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忧虑、徘徊、疑惑、不安之后,诗人依然需要回过头去,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或记忆中,通过无私、坦荡、丰富的大自然得到情感的抚慰,同时理性告诉他自己,人类的明天一定和我们的生命之源——大自然息息相关,从物质到精神。所以“我开始收集洁净的语言/和来自冬天的尘土”(《尘土》);“泥土属于我们/冬天来临之前/一片树叶 钥匙/属于我们”(《流失》);“层叠的眼睛/用来温暖爱情的山林/在黑色与静谧的背后//牛群被村庄放逐/最勇敢的最放荡的/都在前列”(《村庄》)。不容忽略的是,我们今日眼中的乡村、自然已经不同以往,她在缓慢的城市化的过程中过快地被城市文化的负面的东西所浸染,农耕文明并非全是落后的愚昧的需要改造、铲除的,健康的城市文化一定需要悠久的乡村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再次哺乳,但如今她的生态状况在恶化,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我纯洁的姐姐们/皮肤日渐粗糙的姐姐们/姐姐们正用粗壮的麦子/和陌生的男人们交易着/换取一些银色的矿物质”(《寓言》);“那是一把泥沙/被故乡散失/那是一把乡音/被我们遗忘//那是母亲的双手/我们正在失去//那一把散失的泥土/可曾融入一条河流/走进薄雾的城/那一把乡音/可曾好好收藏//母亲的双手/正在失去”(《失去》)。诗句残忍得令人不敢再读。失去,有些能够弥补,有些侥幸找得回来,绝非全部。“夏天的夜里/青蛙才是我们的朋友//在人群散去之后/只留下我/在各种颜色的伴奏中/聆听秋天//蛙声依然响亮/我的朋友/出走在夏日的午后//我的情人/我的情人/在蛙声四起中/粉身碎骨/像一颗泪水/粉身碎骨”(《夏天的夜里》)。撼动人心的诗歌。看不出任何诗歌技巧的使用,宛若天成,完全是痛彻心肺的情感的流露,具有着非同寻常的穿透力。以我的理解,作品中“姐姐”是现世善良美好的形象化,“母亲”代表我们所由出之的的自然,我们生命、生存的先在条件,“父亲”的意象反复出现,尤其是诗人因困惑痛苦的压力接近脆弱、无依之时。“父亲又向我们走来/送来粮食和精神/在这个夜晚/只有父亲把我温暖”(《一个人的夜晚》)。“父亲”是《明天的诗篇》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一种象征,生殖力创造力的隐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故而,“我为我的父亲而骄傲无比”(《机器》)。至此,诗人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根,撒向世界的目光收回自己脚下的大地,在现实生活中因纷繁、琐细、世俗事物的纠缠而变得浑浊的眼神重新清澈,开始变得自信从容。“我们的渊源在哪里/据说楚人是祝融的后代/祝融是谁/祝融是高辛的火正……我们的祖先还是一只美丽的凤凰/金颜色的凤凰/在金色的牧场上飞翔”(《渊源》)。这种朴素的溯源,也许是将来我们对民族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先声。

诗人的人生目标已相对明确,自我、人生、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已经可能提出要求,所以诗意葱茏,心态由倾斜、激烈转为稳健、平实。“有一群人向我们走来/有一种精神向我们走来/我们在阳光正艳的时候/认识了这一切……我们在金黄的诉说中/认识崭新的土地/以及崭新的人群/以及崭新的精神”(《土地》);“我行走在泥地之中/揭开全部的石头/寻找你”(《与某种动物对视》);“归鸟在寻找/它们生存与自在的舞蹈”(《归鸟》)。我非常喜欢、看重《爱的十四行》这组诗歌,它是《明天的诗篇》中抒情意味最浓的一组,用诗歌艺术的标准来衡量,正派,持重,温文尔雅,饱含深情。句式整饬,佳句迭出,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语言驾驭能力。从内容特点方面看,它既是追求之中的爱,又是胸有成竹的爱,甚至是既得之爱,“能不能重回梧桐树上七瓣的兰花/能不能再拾起白花下绿叶的残影”(《爱的十四行:之三》);“与你共舞的是阳光/和温暖了你的郁金香/和碧绿的花朵/和我的跫音//最好你不要察觉/我在你神伤的季节归来”(之九);“田野与童话夜空与星光/会为我们点亮此去的每个驿站”(之十一),时而低回时而明亮,缠绵悱恻,繁花如锦,喃喃“诉说一江的心事”(之四)。这是《明天的诗篇》中情感的高音区域,让人想起艾青先生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然而更重要的与众不同的是处于诗集这个位置的这组爱情诗的延伸之意,是一种经过对世俗厌恶、困惑、失望、批判之后的对生活、生命、生存的肯定与拥抱世界的愿望。它不是那种“生活丑陋,我们还是得将就着活下去、活着”那样的犬儒主义人生观,而是积极地面对风雨、认识生活、开创文明新纪元的态度;其二,男女之爱的直接结果之一导致生殖,怀疑与探索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态度、困境中的坚守、开拓创新的行为应该繁衍下去。我们的族群、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得到整合与重塑,我们民族的强大文化基因必将在新世纪中西方、世界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强劲生命力。我们坚信这一点,就像《明天的诗篇》的作者那样。

行文至此,我们需要对书名中的“明天”一词加以讨论,作为时间概念它有两层含义:一曰物理时间,今日24时之后;二曰艺术作品中常用的、约定俗成的模糊概念,泛指未来。我认为此书中的“明天”属于“二者兼顾”的状况。

纵观全书而言之,《明天的诗篇》是诗人阎志诸多文学作品中的扛鼎大作,真实纪录了诗人的困惑、痛苦、怀疑、思索,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诗学立场的艰难历程。我们看到,理想主义在诗人那里并没有湮灭不闻,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信念执著闪亮。时代的痛苦,由每一个人担当,手持火炬的诗人更不退缩。以上便是我对《明天的诗篇》的一种注释和解读,我深知:它肯定不是唯一的一种。

责任编辑:易山

猜你喜欢

诗篇诗人
时光的诗篇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中华诗篇
静待绽放
雪峰山诗篇
书写春天的中国诗篇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