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穗上的数学题

2009-12-17邓湘子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谷粒稻子杂交稻

邓湘子

2008年,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再次出现粮食危机。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厅里,主持人陈鲁豫采访袁隆平。鲁豫问:“你认为,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反问:“你知道饥饿的滋味吗?”

陈鲁豫想了想,微笑着摇摇头。

袁隆平说:“你们年纪轻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总是吃不饱,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我那时候带学生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觉前把脚烤热了,放到被窝里面,又是冰凉的,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袁隆平走过的艰苦摸索的历程,正是为了让中国人永远告别挨饿的滋味。

1960年,袁隆平在湘西山区的安江农校已经做了7年教师。他目睹种田的农民“过苦日子”挨饿,受到很大的刺激,决心培育出高产稻种。他深深地知道,杂交水稻研究是一道世界公认的科研难题。可是,他决心要解这道世界难题,让每一条稻穗多结谷粒,从而让水稻提高亩产量。

那年7月,他在观察早稻田的稻穗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穗大粒多的水稻。他仔细地数了它的穗数和粒数,足有10余穗,每条稻穗上结了一百六七十粒壮谷,远远多于普通的稻穗。那真是一株不同寻常的稻子!

当时种植的水稻,一条稻穗上一般只有约100粒稻谷。袁隆平激动地想,如果让田里所有的稻穗,都像那株“鹤立鸡群”的稻子一样结那么多的谷粒,水稻就会大幅度地增产,种田的农民就能吃饱肚子,不再挨饿。他取出布条,给那株特殊的稻子扎上记号。收割的时候,他特地把那株稻子上金灿灿的谷粒单独收藏起来,留作实验用的种子。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满怀希望地把去年收藏的谷种播在田里,指望它们能长出一垄穗大粒多的稻子。他天天往实验田里跑,照料那些禾苗,观察和记录它们细小的变化。禾苗慢慢地发育生长,他的心却越来越沉重。那些禾苗像是不同的品种杂在一起,长得高的高、矮的矮。从怀胎、抽穗到成熟,它们也不同步,有的早,有的迟,稻穗长短不一,多数稻穗上只有几十粒稻谷,最多的也只有一百来颗谷粒。

袁隆平感到非常失望。忽然,一个念头像闪电般照亮了他的大脑。他用自己学过的遗传学知识推断,去年那株穗大粒多的稻子,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它只有一种形成的可能,就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天然杂交而成。

他激动地想,既然大自然里存在水稻天然杂交现象,如果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出其中的秘密和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让水稻的稻穗结出更多的稻谷。

花了2年时间,袁隆平获得了这个金子般的宝贵启示,决心要把这个研究进行下去。经过13年风风雨雨的不懈努力,到了1973年,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每一条稻穗上的谷粒都超过当年那株“天然杂交稻”,有的稻穗超过200粒谷子,亩产超过500公斤。这在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可是,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就是杂交种子产量太低,亩产只有1.5公斤。制种产量不能提高,杂交水稻就无法大面积推广种植。

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调查。看到杂交种子田里的稻穗上,有不少谷粒是瘪的,由于授粉不足,没有长成饱满的谷粒。他经过计算,每亩田要收获154万粒稻谷,亩产杂交种子达40公斤,成本才合算。否则,亩产增收的稻谷与种子成本两相抵消了,农民种杂交水稻还是不合算。

为了提高稻穗上饱满谷粒的数量,袁隆平带领他的助手想了许多办法:他们在水稻抽穗时,喷洒“920”营养剂,促使稻穗同时抽穗开花;稻子扬花时,剪掉过多的稻叶,拉绳拂动稻穗上的花粉,促使花粉充分飘散……这些人工辅助授粉措施,目的就是让开花的稻穗充分授粉,结出更多的谷粒,提高杂交种子的产量。1975年,杂交种子亩产上升到29公斤,有的实验制种田,亩产量达到50公斤。

就这样,杂交水稻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以上。丰收在望的杂交水稻田里,长长的稻穗结满沉甸甸的谷粒,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魔稻”。

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袁隆平养成了计算亩产量的习惯。他计算一亩田要增加多少产量,要落实到一亩田里必须达到多少条稻穗,每条稻穗要结出多少谷粒。他通过科技创新,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让稻穗上的那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得到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喜的新答案。

袁隆平成了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奇迹。2000年,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又长又大的稻穗像瀑布一样在风中微微起伏,被人们称为“瀑布稻”。

2001年收割季节,袁隆平来到浙江省武义县千亩超级稻示范田,只见稻浪翻滚,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他信手摘了一条稻穗数了数,结了337粒饱满的稻谷。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2004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平均亩产800公斤。2005年,已经75岁的袁隆平提出,要朝着平均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努力。他要通过科技创新,让杂交稻田里的稻穗更多、更茁壮,让每一条稻穗上结的谷粒更多、更饱满。

编后:他们是一群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是一群为新中国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的名字叫英雄模范,他们用奉献感动着中国。

《高中生》在2009年9月以专刊的形式报道过部分英雄模范人物,但囿于篇幅,未能作深入介绍。随着“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正式揭晓,《高中生》将陆续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大家聆听他们成名背后的艰辛,感受他们伟大背后的平凡……

猜你喜欢

谷粒稻子杂交稻
食言者
谷粒和沙粒
食言者
稻子黄了
稻子熟了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肥料运筹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