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接力”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09-12-17王春灵
王春灵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学科都把培养学生能力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各科教师想尽办法,寻找各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途径。我认为,“互动接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意思是一部分人完成前面的内容,另一部分人完成后面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互相协作的过程。
下面,我谈谈“互动接力”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练习,纯粹的节奏训练是很枯燥的,只凭老师的讲解与反复拍奏,学生很容易厌烦,但是在训练时加入“互动”活动,就可以起到游戏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能力。
“互动接力”的模式有“老师—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学生”;还可以形成“个别—个别”“组—组”的模式。总之,“互动接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趣,又有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
我刚参加工作时,教七年级音乐,第一节课就是教学生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按常规教学方法,我反复教学生练习打击,可是大部分学生心不在焉,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好。用什么办法能使学生既学得快又印象深刻呢?我下课后苦苦思索。这时,我想起上大学时,律动老师说的一句话:互动教学,寓教于乐。我忽然眼前一亮,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
果然,学生马上被这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住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要学的知识。
二、在识谱教学中的运用
在各种音乐能力的训练中,尤其重要的是识谱能力的训练,而识谱训练又是比较难抓的工作。在教学中,常会遇
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打开书让学生唱谱,会唱一点的乱唱,不会的干脆不唱,时间长了,学生慢慢失去学习识谱的信心和兴趣。而在识谱中加入接力则可以集中他们的精神,让他们有意识地看谱。
如:我在上《保卫黄河》这一课时,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形式,把学生分为女生组、男生组,比赛哪组唱得最好。这样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很快就唱会了歌谱,掌握准了节奏。这个常规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运用了接力唱后便迎刃而解了。
在“互动接力”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短变长。学生看谱,很多时候都很难马上领会音符与唱名的关系,更谈不上音准。因此,我们在接力时应遵守由短变长的原则,即初始阶段不可以唱太久,等到学生对音名、音阶熟悉后再稍作加长。
2.从借助手势到不用手势。学生在开始识谱时,反应较慢,通常不知唱到什么地方,也就无从接起。但让学生先借助手指,点着每一个音符,他就很清楚唱到什么地方,该从哪里接起。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准确地识音符,又能高度集中精神,容易达到练习的目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就不用再借助手势,要求他们用眼睛去识谱,从而达到更高的要求。
3.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开始先找节奏相同或相似的,旋律起伏小的乐谱进行接力,等学生识谱能力提高后,再找一些节奏变化大、旋律起伏大的乐谱来进行接力。二是指由同一个调变为不同调的“接”,同一个调接力即整首歌按一个调进行练习。反之,或按不同调的接力。同一个调的接力适合于初始阶段。不同调的接力对训练学生听力很有好处,适合于后期阶段。当然,这两种接力可以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三、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只要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某老师在台上一句句反复让学生跟唱,而学生却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练了好几遍让学生自己唱,结果学生还是唱不准确。这主要是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是被动地跟老师唱,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我在教唱歌时,就有意识地避免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而是注入了接力唱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舞蹈创编方式来表现,理解歌曲内容。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小组编一句歌词的舞蹈动作,最后各小组交流动作,这也是另一种“互动接力”。此方法的运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歌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创编能力。
总之,“互动接力”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尽可以大量地、灵活地运用。
(责 编 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