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理解师爱的真谛

2009-12-17王晓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玩心师爱班主任

王晓春

爱本不是手段,也不是武器,但是爱确实可以影响人,而且影响力很大,所以你就会看见每当班主任写总结或介绍经验的时候,都会大谈特谈师爱——爱能融化坚冰,爱能点石成金,于是师爱俨然成了一种武器,而且是常规武器。

其实到底什么是师爱,恐怕很多班主任并未认真想过;甭说师爱,就连“爱”这个词,在很多人的心中含义也是朦朦胧胧的,怎么理解的都有。这与汉语“爱”一词的笼统性和模糊性有很大关系。请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中的论述:

“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以Philia、Eros、Agape三个字为代表,分别涉指三种不同的情怀。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应该Eros,其形容词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译为“情色”。

Eros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个人有情爱的欲望是正常的,因为若没有这种能力,两性就不可能结合而且繁衍后代。Philia则是“友爱”,它和Philos是同一个字根。第三种爱叫做Agape,代表了“博爱”,也就是宗教里面所讲的无私的爱。

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往往显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别标明是友爱、情爱、博爱,或者是亲子之爱、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国家之爱等,借此加以分别。在希腊文中则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让“爱”这个字混淆了,因为爱有很多种,譬如:有些人为了爱,可以牺牲奉献;有些人为了爱,执著地要去杀人或自杀;也有些人为了爱,达成自我实现。

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一种Eros,好像男欢女爱一般,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Agape那种泛爱一切、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而是Philia,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使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

宗教里面喜欢强调博爱,譬如佛教有一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即是博爱的意思。如果你对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好,就叫做无缘大慈;相反的,对自己的兄弟、同学好,则叫做有缘小慈。举例来说,当土耳其发生地震时,你捐钱给他们,这是无缘大慈,因为你完全不认识土耳其人,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宗教情怀。然而,如果你捐钱给“9·21”地震的南投灾民,则是介于大慈和小慈之间,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岛上,因此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有一种共同命运。

因为“爱”字在汉语中含义比较模糊、浮泛,所以我们就容易把什么都解释成“爱”。在我国,尤其流行缺乏尊重的“爱”,所谓“打是疼,骂是爱,喜欢急了拿脚踹”。比如家长,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谈到尊重,那可就难说了。包办婚姻的家长,主观上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毫不尊重孩子的感情,爱与尊重脱节了。再说教师,缺乏尊重的爱在教师中也极普遍。因为我爱你,我是为你好,所以我训你时,无论怎样与事实不符,语言不雅,你都得接受;因为我爱你,所以只准我批评你,不准你挑我的毛病,你也甭管我态度如何,否则你就是没良心,白眼狼;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总是有理。你看,互相尊重没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了,只剩下教师的“爱”飞流直下,砸在学生的头上。爱成了进攻性武器,成了教师免遭学生反驳的温柔的盾牌,成了阻碍教师反思和进步的羁绊。有的教师一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他的辩解就是:“我这是为学生好!”一句话挡住了所有的批评。但此话不通。您爱学生,不等于您的言行没有失误。再说,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必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必然对自己的失误十分敏感和内疚,而且会尽快改正。若一味固执己见,那恐怕只能说明一个人的爱不够纯净,含着杂质,也就是说,你与其说爱学生,不如说更爱自己。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居高临下的爱,强加于人的爱。

还有些教师和班主任有意无意地把爱看成一种投资,付出爱就要求回报,而且要求很高的回报率。比如某位老师某日下午把学生领到多媒体教室看动画片,看了好长时间,晚上布置的作业比平日少得多,她就以为这是对学生的“爱”,学生该感激不尽,加倍回报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有的学生连这么点作业也没做。老师大怒:“气死我了!这帮学生真是不领情。”然而一打听,原来这几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并非初犯,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习惯有问题。一种不良习惯能通过老师的一次“示爱”就改正过来吗?这位老师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此事与其说是学生不领情,不如说是教师对学生“回报”的期望脱离实际了,把“爱”的作用估计太高了。我们可以称这种爱为投资型的爱。

还有很多校长教师以为师爱能解决一切问题,成了一种迷信。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想用一颗真心来挽回农村学生的玩心

现在的农村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以前我的老师常对我说:我们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比城市孩子要懂事早,也有志向。可如今的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都不在身边,家庭教育早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懂事,也没有上进心,还贪玩。这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一个难题。老师再有“真心”,也难改农村学生的现状,更别说改变整个农村教育的现状了。(孤村教师)

对此,我做了如下评论:

“想用一颗真心来挽回农村学生的玩心。”(此句有语病,姑且用之)

请问孤村老师,细想过这句话吗?

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恐怕都有“真心”吧?为什么“挽”不回孩子的“玩心”?

为什么家长用“真心”挽不回的东西,教师一出手,用同样的武器,就应该解决问题呢?道理何在?机制何在?

“真心”是人人都可能有的。如果“真心”就能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有什么用处呢?有“真心”不就够了吗?

这样想下去,恐怕只能得出结论:解决孩子贪玩问题,光有“真心”是绝对不够的,“用真心挽回玩心”,只不过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玩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笼统否定,所以关键并不是教师有没有“真心”,而是有没有教育智慧。

“真心”代替不了智慧。

(选自2007年6月11日《班主任论坛》)

可惜,这样想事的校长、班主任还不少,他们竟然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我爱学生,使劲爱,不断加温地爱,学生就都能变成我希望的那样。天下哪有这样方便的事情!这样想,太缺乏科学精神了。

如果我们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用师爱能够解决的。有些问题师爱只能为解决问题打个基础,创造一种心理氛围。还有一些问题则是师爱解决不了的,必须采用其他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从个案角度谈谈师爱的作用。

学生中出现的个案问题,可以分成品德型、认知型、心理型、习惯型几个类别。哪种类型的问题用师爱的方式可以解决呢?据我的经验,只有心理型中的“情感性”问题可以用师爱解决,其他都不行。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等原因,严重缺乏关爱,同时他并没有品德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也没有很大偏差,也没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只是比较单纯的情感问题,这才可以通过师爱加以解决。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并不多。有些学生品德有问题,价值观扭曲,师爱只能使他比较容易听进班主任的话,并不能保证他改变价值观。比如很多偷东西的学生,教师采用“爱”的办法是不会使他们收手的,你感动不了他。这种例子很多。认知型的问题更是师爱解决不了的。一个学生在某件事上不明白(比如他不懂为什么中国人非要用这么大力气学英语,自己将来也用不到),则班主任无论怎样“爱”他,也不能把他“爱”明白。认知问题显然需要用认知手段来解决。至于不良习惯,则要调动多种手段,靠耐心的行为矫治来解决,师爱并不能直接改变这个习惯。比如学生不注意听讲,班主任就向他示爱,他大受感动,于是上课控制自己,比较注意听讲了,班主任就误以为问题解决了,爱的力量果然伟大。结果没过两天,学生旧病复发,教师就失望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爱的作用只有这么大,爱的作用发挥完了,学生本人的习惯就又顽强地恢复了。可见光有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通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似乎总是希望爱尽可能张扬、外显、狂热,而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它究竟是哪一种爱。什么是“师爱”,我们也没搞清楚。好像只要教师流下眼泪,学生痛哭流涕,或者师生哭作一团,就是爱了。

其实师爱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按照这种标准,我们很多班主任所宣扬的对学生的爱就太情绪化、太私人化、太功利化了。

总的说来,师爱也是一种“隐形武器”,最好让它静悄悄地、润物无声地发挥作用。小爱多彩,大爱无痕。如今很多班主任的师爱像是爱的表演,我看这是一种浮躁。

爱是艺术,接受爱也是艺术。两者都需要学习。人们常常不善于爱别人,也常常不善于接受别人的爱。我曾在学生的一篇作文中看到这样一件事:他爸爸自己忘了过生日而他妈妈却记得,晚上下班妈妈兴冲冲地买回一盒生日蛋糕。他爸爸见了,不但不表示感谢,反而埋怨他妈妈不会过日子。妈妈于是大怒,把蛋糕摔在地上,奶油四溅。两人大吵起来,直到邻居来了才劝住。这位丈夫不善于接受妻子的爱,把好端端的生日弄得如此狼藉。其实教师也有这类事情。过年了,学生满怀爱心送老师一张贺卡。老师接过来看都不看,往办公桌上一扔,板着面孔道:“给我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你考个好分数比什么都强!”多么扫兴!难道学生对老师的爱都必须总换成考分,老师才能接受吗?家长和教师尚且常常不善于接受别人的爱,学生缺乏这种修养就更不难理解了。因此,教师遇到学生不接受师爱的情况,万不可斥责学生不知好歹,不识抬举,也不必寒心灰心,应该耐心地加以解释。若学生还不明白,就要等待,允许学生慢慢学会。

有一次一个学生上课看连环画,我去制止他,他竟白了我一眼,说:“我又没影响别人!”我笑了,小声对他说:“是啊,你确实没影响别人,那我为什么要管你呢?你想想。”他坐在那儿发愣。我凑到他耳边说:“因为你影响了你自己呀!我是希望你多学点东西。”他的表情为之一变。这类事情我遇到过多次。我们一定要通过这类具体的事情,教会学生与人沟通,培养他们接受爱的能力,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就对了。

思考与实践:

请结合一两个案例,实事求是地谈谈您对师爱的看法。

(责 编 若 洋)

猜你喜欢

玩心师爱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师爱是一泓清泉
微课助力小学音乐合唱课
立足数学课堂给学生以惊喜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