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隙”与“缝隙”想到的

2009-12-17王天锋

江苏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孔隙缝隙液体

王天锋

在江苏省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选手们随机抽取课题独立备课,面对同样的课题《毛细现象》,由于教师备课思维的深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不同,折射出对科学课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毛细现象》一课教学属于建立概念课,通过对生活中毛细现象的观察,对有些材料有能让液体上升这一特殊本领的探究,得出这些现象共性的规律,深化学生对毛细现象这个概念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出“孔隙是所有液体上升的重要条件。没有孔隙就不能上升”的发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上,都能够注意将“孔隙”的发现作为探究的核心,但一旦得到发现就戛然而止,并将这个概念作为所有事实集中的体现。

有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毛细现象通道概念的时候,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目标。第一层次是在比较纱布、玻片、塑料片、粉笔四种不同材料浸入水中的异同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两块玻片夹在一起能让液体上升。由于不同的小组上升的高度不同,学生做出可能是玻片之间的缝隙有大小,所以高度有高低这个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牙签夹在两块玻片之间,比较缝隙大小与液体上升高度变化情况。由这个实验学生都得出结论:玻片夹得紧,液体上升得高;玻片夹得松,液体上升得低,玻璃间缝隙大小决定液体上升高度。学生得出的核心概念是“缝隙大小”影响水上升高度。

第二层次紧跟第一层次,先让学生预测滴管放入液体中液面是否会上升。接着让学生将三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放入水中,发现不同粗细的管子中水上升的高度也不同,从而得出“孔隙”影响水上升高度的结论。不管是“孔隙”还是“缝隙”,都是水上升的通道,但这个“缝隙”或“孔隙”不能太大,否则液体也不能上升。至此,毛细现象中的“孔隙或缝隙”这个核心概念凸现,学生认知过程清晰。

在该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课者发现,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之下,层次清晰,兴趣盎然。建立有效概念的过程,是离不开教师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大多数教师都以自己的角度认为“缝隙”和“孔隙”是同一个概念。所有的教参材料上也没有提供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孔隙=缝隙”,所以教学只要得出“有孔隙或缝隙就能使水上升”这个概念就行了,并不需要教师的其他思考。恰恰是这个学生不太关注的细节,上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两者之间的差别,才有了两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透过教学过程我们还能发现,教师从“孔”和“缝”不同的形状到共同的现象形成。再找出两者的本质相同之处,正是经历了抽象出一个科学概念的过程。郁波老师说: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用有组织的、有不同覆盖程度的事实呈现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抽象语言表达的,这个概念更是超越主题和事实的一些观念和思想。这里的两个实验。从不同程度覆盖了“上升通道”这个本质的核心概念,使学生在关注多种事实现象后能抽象出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超越了课堂的实验呈现于思维深层的归纳,才有了学生对毛细现象概念的、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而这正是我们科学概念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从“孔隙”与“缝隙”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一层属于孩子的可能性,备课才能最符合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在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经历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这样的概念才是最科学的。这两个方面恰恰是课程改革中最缺乏的思想,只有科学教师坚持朝这个方向做,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

猜你喜欢

孔隙缝隙液体
液体小“桥”
老屋
林木动态与孔隙研究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空中翱翔
缝隙
小设问,展现细腻感受
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
层层叠叠的液体
赤山斜坡土体大孔隙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