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2009-12-17邵媛媛
邵媛媛
摘要现在肩负着高职教育使命的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群体,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则需要改变原来办学模式,构建同类院校较难模仿的特色教育体系,并能适应多样的社会需求,随时作出迅速而有效的改革。本文阐述了课程重组的必要性,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和技术基础,并提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特色课程 机电一体化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316-0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解决了部分分数较低学生继续学习的难题。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与国办学校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若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迅速调解生存战略,可能就会在竞争中失败,随之被社会淘汰出局。
第一,盲目扩张规模,办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超常扩张,但是办学条件未能跟上,这将成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矛盾。从招生人数看,呈现超常规模扩大的态势。但是,办学条件等一些基础性指标呈大幅下降态势。
第二,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投资机制还需完善。行业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统一认识。一种认为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另一观点则认为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导致了在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水平的参差不齐。高职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但结构上,其专业结构还有待逐步完善;质量和效益上,众多高职院校创建不到5年,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教学质量、管理等体系机制等也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
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还需更加完善。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投入来源于收取较高的学费,国家财政支持基本没有,资金来源单一。况且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配套设施更新换代也较快,因此,导致培养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培养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费紧张。
第三,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有待加强。尽管高职教育在队伍建设上提出“双师型”教师发展方向,但仍大大落后于本科院校专科段水平,对于国家提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相差甚远。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试着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使课程设置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努力使民办学校立于不败之地。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为英语合成词。我国通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具体是指在机械、信息处理与控制等功能上引入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设备与电子装置以及相关技术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而构成的新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产品既不同于传统的机械产品和普通电子产品,它是机械与微电子技术,特别是与微处理器或微机等智能设备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机”扩大到机床、加工中心、电机、仪器仪表等。同时“电”也扩大到了光,如红外、激光等传感装置。如今所谓机电一体化并非局限在狭窄范围,如数控车床,机器人等,现已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系统(CA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二、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
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要素很多,必需的是五大要素。
1.动力。好比人体的内脏产生能量用来维持生命,它为系统提供动力,驱动执行机构运转。
2.传感。仿佛是五官将感知信息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作出反应,其功能是将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及状况检测出来,转化为能够测定的各种物理量,传输到信息处理机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
3.驱动。就像人的肌、筋、腱、骨骼接受大脑指挥去驱动四肢一样,在控制机构总领下,驱动各执行机构完成预定功能动作。
4.执行。如同人的四肢由大脑指挥去完成每项任务一样,当接到信息处理机构的指令后,立即执行相应功能动作。
5.控制和信息处理。犹如人的大脑指挥和控制全身运动并能考虑、认知问题,将各传感器所检测信息集中、储存、处理,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各种指令去控制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边缘学科,近几年广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因为此专业包括内容较多,学生的就业面较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大体由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器、微机接口以及软件等技术组成,多种技术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要求、取长补短,不断向理想化技术发展。
所以我们在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方案时,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充分照顾学生低起点的实际,同时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笔者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阶段应以安排专业基础学科为主,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电工学、计算机基础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好本专业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工作学习作好准备,具体安排如图。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产生着影响,这些影响有的现在已经认识到,有的目前还无法预见,但是未来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迈进。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