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解冻与上海公报涉台表述
2009-12-17李强
李 强
摘要中美双方战略利益的契合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创造了基本前提,双方的积极互动最终实现了中美关系的解冻。尼克松政府在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上的矛盾立场突出体现在涉台表述的谈判和公报文本的各自表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的各自表述既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调整,又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某些立场的保留。本文着重叙述中美“上海公报”中关于涉及台湾问题表述的谈判,以期从这一侧面理解中美关系解冻的历程。
关键词中美关系 上海公报 涉台表述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214-02
一、中美关系解冻
中美关系解冻是双方战略利益契合和共同努力的结果。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战后美苏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较量,结果以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结束,表明苏联的实力还无法与美国匹敌。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积极扭转苏联的弱势地位。积极增强经济实力,扩充军事实力,特别是战略核武库,在对外政策方面也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而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战略资源消耗巨大,逐渐处于被动地位。70年代,美苏攻守易势,美国深刻意识到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保持对苏联的均势无疑是最佳选择。尼克松解释说:“不管苏联的威胁是否存在,我们当然需要与中国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即使没有任何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我也会去中国。与中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当时,中国还很弱,而且也希望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不应该坐等他们强大,他们强大以后就不再需要我们了。”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逐步扩大两国关系,恶化中苏关系;1969年苏联挑起边界冲突,在中苏边境地区不断增加军事力量,中国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改变中美之间的紧张对抗状态,不仅可以缓解美国对中国的压力,而且制衡苏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中美双方战略利益的契合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创造了基本前提,而双方的积极互动最终实现了中美关系的解冻。
尼克松政府一方面积极谋求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1968年8月初,尼克松在竞选演说中表示,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美国总统,必须同下一个超级大国共产党中国的领导人谈判。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他们的人民都不应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但尼克松政府并不准备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1969年3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会议,会议认为美中关系的缓和并不需要美国放弃台湾。1969年2月19日,毛泽东指示陈毅开展研究国际形势的工作。2月23日,周恩来指示陈毅召集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起讨论国际形势。讨论会提出了处理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新思路,中国政府积极回应美方的善意信号的同时,也必须反复提醒尼克松政府正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即使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尽相同,但是双方都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双方决定举行更高级别会晤。
二、基辛格的中国之行
1971年7月9-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秘密访问北京。基辛格此行的任务主要是商谈尼克松访华的筹备工作和和进行预备性会谈。9日下午,周恩来在钓鱼台宾馆5号楼同基辛格进行第一次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交换了看法。基辛格就台湾问题阐述美国方面的态度,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不再与中国为敌,不再孤立中国,美国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一个规定的短时期内撤走其驻台美军的三分之二。但是,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暂时还无法解决。周恩来在会谈中诚恳地表示:中美双方对一系列国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寻求平等友好相处的途径。中美两国人民是愿意友好的,过去是友好的,将来也会是友好的。周恩来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指出,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预;美国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必须限期撤走驻台美军,必须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11日上午,周恩来与基辛格博士举行第六次会谈,双方就“公告”发表的时间和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间、安排交换了意见。
1971年10月20-26日,基辛格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公开访问中国。双方就尼克松访华起草联合公报的原则、联合公报的内容进行了激烈地争论。中国方面看到基辛格带来的联合公报草案后,中方认为美国用华美的外交辞令掩盖了双方尖锐的分歧。中方建议,公报应当既充分表达双方达成的共识,也明确体现双方存在的分歧,体现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原则。但美国方面要求中国也要有新的观点表述形式,放弃使用针对美国强硬的措辞。中方主张采用“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的用语,而美方主张使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用语。基辛格坚持,“部分”比“省”更通用,部分是对整体而言,在英语中两个词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差别。中国要求美国正式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基辛格拒绝这一要求,并且暗示他将在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回国,以此警告中国方面,把重要的谈判事宜拖到总统访问之时是不明智的。10月26日晨5时30分,周恩来在钓鱼台宾馆5号楼同基辛格博士举行第十次会谈,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联合公报草案达成初步协议。
三、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的签署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访华期间,中美会谈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国外长和美国国务卿及其助手;周恩来和尼克松;而乔冠华和基辛格负责起草公报。虽然1972年10月26日,周恩来在同基辛格举行第十次会谈时,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联合公报草案达成初步协议,但争议依然存在。
起初,尼克松依然主张公报应当采用华美的外交辞令取代实质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发表一篇含糊其词的公报,把问题全部遮盖起来。”但中国依然表示反对。周恩来认为,“如果我们那样做,就会不仅欺骗人民,而且欺骗自己。”21日下午尼克松同意了中方的观点,他说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领导人要不怕说出他们的分歧,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力量,周恩来欣然同意。但美国要求中国方面对自己观点的说明也要有新的表达形式,放弃使用那些直接针对美国的措辞强硬的称呼及用语。尼克松回忆道,在台湾问题上,国内的政治考虑促使基于格和我试图说服中国人,让他们感到有必要搞得温和一些……主要由于基辛格的谈判手腕和周的通情达理,中国人终于同意采用十分缓和的公报措词。
中国方面希望美国遵循一个中国立场,并将这一立场在联合公报中体现出来。美国基于与台湾关系法和国内政治压力的考量,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由于中国方面一再坚持,基辛格同意对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的观点不提出异议: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2月24日,乔冠华和基辛格之间的谈判依然继续。撤军问题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中方认为美国应当完全和无条件地撤出在台湾地区的军队,但是美方主张有条件地从台湾撤军。基辛格表示,美国坚持撤军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我们把撤军同一个前提联系起来,这前提就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缓和远东紧张局势(这样就同越南问题联系了起来)。另外,中国建议美国和平解决是美国的“希望”,(即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而美国却坚持要申明这是美国的关心,而且坚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这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义务。(即美国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2月25日下午,乔冠华与基辛格两次会面,乔冠华提出一个方案,“表示只要提撤出全部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我们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答应迅速答复他。”第二次会面时,基辛格建议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把最后撤出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前提联系起来,而把逐步减少军队同逐渐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乔冠华表示可以考虑前者,但他建议使用“前景“而不是“前提”,也并未同意“把逐步减少军队同逐渐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2月25日晚十点三十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再次会面,美方同意使用“前景”一词,也同意了把逐步减少军队同逐渐缓和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系起来。另外中国方面还同意了美方的表述:即:我们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省。2月26日,联合公报的文字终于确定。
四、结语
联合公报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双方阐明了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和态度;双方就某些问题作出共同声明;就两国关系之间一些问题共同作出声明或者各自作出声明。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是: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尼克松访华,特别是“上海公报”的发表,预示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改变了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深刻影响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在台湾问题上的的各自表述既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调整,又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某些立场的保留。尽管“上海公报”并未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但它所确立的原则和精神在以后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进一步得到确认和体现。
参考文献:
[1][美]莫尼卡·克罗利..冬天里的尼克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4]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北京:昆仑出版社.1988.
[6]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7][美]罗伯特·罗斯著.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美]亨利·基辛格著.白宫岁月(第四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