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12-16王亮李世珣
王 亮 李世珣
[摘 要]目前物流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对高校现有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探讨了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人才;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6-0074-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物流相关专业,并且开设较早的高校已陆续毕业了几届学生。实事求是地说,虽然目前社会上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但这些毕业生并不非常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规格雷同,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实践环节薄弱,这些导致了毕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财经类院校较之理工科院校因其雄厚的经济与管理学科背景与基础,特别适于培养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但同样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其培养模式,突出财经类高校物流专业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急需的物流专用人才。
2 国内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差异分析
目前国内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外物流教育模式的分析比较、我国物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等方面。
综合不同研究者的成果,普遍观点认为目前虽然我国物流教育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模式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外注重从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流程的角度研究物流,即重视战略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用系统的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而我国较多开设的是功能性课程;②国外高校注重商业通信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注重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介绍,我国高校这类课程开设普遍不足;③国外高校较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④在教学方法上,国外更多通过物流案例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学习更有兴趣,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以上分析对我国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 物流管理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笔者认为这些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物流业务操作能力。应该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2)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作为未来物流管理的中高级人才,应具备企业初步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现代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能够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物流项目的实施就需要有能力分析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成本核算,并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与步骤。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
4 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
对以上分析得到的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及实验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笔者认为首先要在一、二年级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培养基本的数学素质,打下较宽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其次让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并开始接触物流管理实务,在四年级即大学培养的最后阶段,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选修专业课并进行课程设计来综合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课程分属于以下四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4.1 经管类知识
物流管理作为管理科学新兴的研究分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另外,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物流系统运行的最优性等企业管理问题,需要物流管理人才了解一定的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知识。这可以通过开设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来达到。
4.2 法律类知识
无论从事哪一类经济活动,一定要懂法遵法,从事物流行业也不例外。所以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与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开设经济法、物流法教程等课程来学习。
4.3 数学类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对物流管理尤为如此。因为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浩瀚庞杂,其计算处理需要用到概率论、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市场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化知识,而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物流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等主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建模工具。
4.4 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需要用到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需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的,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这需要开设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课程。
4.5 物流管理类知识
以上四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还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知识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物流、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来学习。
5 财经类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对比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差异及其他类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适应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5.1 夯实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的运行及操作技术,还应能够对各类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对物流系统运行进行经济性分析、对物流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调度等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必须对物流管理人才打下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及数学基础。
5.2 加强模拟教学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凭书本与图片很难让学生有直观与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完全在现场教学则存在着安全性、教学成本太高及实习单位不易落实等困难。所以充分利用物流模拟教学软件或录像资料来辅助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 增强案例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物流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调动、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并且对学生融通各门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5.4 实施项目教学
可由教师提出一拟实施的物流项目,让学生综合利用经济管理及各门物流专业课知识,通过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物流流程设计、制订运行计划方案等学习过程来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5.5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为第一时间获得用人单位的业务能力肯定,在校期间应该努力提高物流实践动手的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渠道就是高校能与物流企业达成长期的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使学生既能在校得到理论上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得到企业师傅的技能指导。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又为企业缩短了新人就业的适应期。
6 结 论
具有财经知识背景的物流管理人才将是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人才,但只有改变旧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在夯实财经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才能凸显财经类院校物流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使毕业生更能吻合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兴建.物流理论研究特点及本科教学思路探讨[J]. 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41-45.
[2]李沛强,许顺亭.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07(6):88-89.
[3]王辉,秦一方,张永林.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7):156-157.
[收稿日期] 2009-07-07
[基金项目] 2009南京财经大学高教研究课题(G0805);2009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YJ081025)。
[作者简介] 王亮(1964—),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物流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李世珣(1967—),女,江苏镇江人,南京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