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超市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
2009-12-16汪传雷唐文博刘宏伟
汪传雷 唐文博 刘宏伟
[摘 要]农村物流是消除二元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商品安全方便流通,一个重要方面是优化完善农村超市配送体系。本文在分析县域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系统;配送中心
[中图分类号]U1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6-0012-03
1 引 言
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选择部分县市培育新型“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经过4年多的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仍是我国农村消费状况的总体反映,其根源在于我国农村流通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活动难以活跃。其中,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农村物流(Countryside Logistics)是指县城(城市)到乡镇、村的物流活动,与城市物流相比,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综合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且地域差异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匮乏,物流配送信息行为难以有效探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东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农村配送运作体系是关键。农村超市作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常经营规模虽然较小,但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研究农村超市配送优化,衔接农村超市经销商和县城经销商,是构建和谐流通的有效途径。
2 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农村超市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农村特有的消费偏好,以及信息沟通方式和手段的不对称,社会商品供与需一定程度存在不匹配现象,消费呈现不规则状态,直接影响农村物流发展。同时,农村配送长期重视不足、超市的配送水平较低、设施和技术落后、信息“缺、少、杂、乱”并存、配送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县城单个经销商资金有限只能配备少量运输工具,运输工具规格的固定和信息手段的限制导致运能分配不合理,迂回运输、过远运输、运力选择不当、返程空驶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2.1 物流配送缺规划少政策
目前,县域农村超市物流发展绝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政府尚未制定出一个整体发展战略和明确发展方向,政策信息不完全、不对称问题比比皆是,自然形成的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市场是一种不成熟的竞争市场,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现象广泛存在,造成价格不透明、信用缺乏、账目结算困难、赊账和欠账甚至死账层出不穷,正规从事农村物流配送的企业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支持,农村超市物流难以发展壮大,无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2 供应与需求一定程度背离
目前,农村超市经营的商品除利润较低的日常生活用品外,其他商品消费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加上我国区域广,各地农村消费存在严重的偏好,农村超市的经营容易出现“旺”与“淡”,但是“旺”和“淡”只是总体感觉,缺乏准确的定量信息核实,一旦销售不畅易造成积压,大幅波动需求导致销售收入不稳定,加重超市经营者的信息风险厌恶倾向,严重影响经销商的信心。特别是农村超市经营者的利润空间较小,农村超市资本小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与农村超市发展息息相关的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久而久之,从事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企业和货运代理无法了解经营商的信息行为特征,规模经济始终难以形成,导致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致使有意介入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企业望而止步,如何培育农村龙头物流企业迫在眉睫。
2.3 配送水平低
当前,县域农村消费水平有限、农村地广人稀形成超市分布分散,超市经营商品的种类及质量远不及城镇,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县城经销商配送线路错综复杂、配送种类多、规模大,造成配送作业十分烦琐。长期以来,广大农村超市数目多、分布散、经营规模有限,对最基层农村超市的商品配送均由县城经销商自主完成。当农村超市货物出现库存低或者缺货时,超市经营者往往根据以往交易记录和自身经验选择县城经销商,通过电话告知采购货物名称、数量、规格、时间要求等,信息不准现象时有发生。县城经销商根据县城周边各线路的订货情况凭经验安排配送,但因资金问题县城经销商一般只配备1~2辆配送车辆,对周边线路进行轮换配送。由于各线路订货情况随季节性的变化较大,偶然因素也较多,运力浪费现象严重,淡季甚至出现销售收入不能维持配送成本的现象,而旺季一趟又不能完成一条线路货物的配送。尤其是旺季,当许多客户同时出现缺货时县城经销商无法满足配送要求,尤其是不同线路的农村超市经营者同时下订单,县城经销商往往是讨好一家客户却得罪其他客户,配送时间难以保证,甚至某条线路几天都不能完成配送,而其他线路的客户不停地打电话催货,增加订货量,甚至出现“牛鞭效应”,特别是某一个农村超市经营者由于第一次订货的县城经销商迟迟没能配送到,就只好打电话去另外一家县城经销商催货,最后是过了销售时机却订购了一大堆货物。
2.4 运作成本高
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管理每一项物流功能的实现紧密联系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处于山多路少的地域,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但农村路况因重建设轻管理而难以保持完好状态,致使等距离的运输费用农村比城市高;农村超市经营的部分商品包装只考虑城市道路运输状况而对农村配送道路困难认识不足,加之农村超市绝大多数是自家房屋改造而成,缺乏专业化的仓储和经营设计,导致商品易于变质,加剧商品损耗率;农村物流配送设施匮乏,装卸搬运基本依靠人力,效率亟待提高。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还会导致农村超市商品价格高,而农村超市经营者的利润空间反而低,甚至部分商品农村超市经营者必须亲自去县城采购批发,特别是一些日常很少用到或本身价值很低的商品,给农村超市经营者造成极大的不便。此外,农村没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是电话和口信,易于造成信息失真导致信息效率低下,直接影响运作管理和配送调度,最终难以提升农村超市物流配送水平。
2.5 专业人才量和质问题并存
物流业发展引发的物流热是近年才出现的。长期以来,物流人才的数量难以满足需求,近年虽总体有所改观,但是真正到县域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才却不多,加之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务经验,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村物流人才尚待时日,致使农村实用的物流配送人才十分紧缺。
3 优化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对策建议
3.1 增强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打造安全方便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构建和谐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离不开政府。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域政府及其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结合区域分类明确农村各乡镇村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协调,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尤其是在规划乡镇村级公路的时候,应全面调研农村超市经营行为的信息,着力解决农村超市商品的运输、销售、消费的供应链中最薄弱的运输环节,避免物流基础设施的道路“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真正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的基础性作用,为农村超市物流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保障。
3.2 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精心打造龙头企业
企业是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市场的主体,是物流配送市场的中坚力量。县域政府应结合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市、县出台的物流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因时制宜地对意识强、速度快、前景好的物流配送企业提供支持,借助经济政策、财税政策、特许经营政策、土地政策、物价政策、技术改造创新政策、信息公开政策等方面激励其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由无资产、轻资产实体向重资产实体转型。同时,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连锁经营等方式,培养一批较大规模的农村物流配送企业队伍,为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进而组建当地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龙头企业,逐步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解决物流配送成本过高、服务不到位、质量难保证等问题。
3.3 广泛宣传正确消费观,有效调节供与需
“当代人追求的是生活而非生存”,这是现代社会的追求,但是绝大多数农村的消费观念尚难以跟上社会的主流,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更是如此。因此,畅通信息途径,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促进农民增种增收,进而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打开农村的消费大门,商家研究农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供需衔接。同时,不断完善的“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产品安全方便放心流通”等政策措施,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进而推进农村超市经营逐步形成规模,促进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又好又快地发展。
3.4 精心落实相关规划,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村村通”工程的有效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但是也存在标准偏低、路面偏窄的境况。县域应将农村公路、水路建设落到实处,克服原有路线因技术设施设备因素的盘山绕行增加行车里程,采用隧道、桥梁或弯线取直缩短行车里程,降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建设乡镇汽车站,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直接提高农村物流的经济效益。
3.5 多形式培养适用的物流专业人才,奠定人才保障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必须增强农民、企业经营者和乡村干部的物流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业余上课、网络培训等多形式多途径培养满足农村超市物流配送实用的物流人才,将有关发展农村物流的法规政策通过广泛宣传落实到位,介绍农村超市物流配送的典型企业案例,为农村物流企业经营者提供学习物流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物流人才的从业素质与技能,促进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为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村物流状况奠定基础。同时,政府搭台,鼓励相关学者和企业经营者合作研究农村超市物流配送领域,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各地发展现代农村超市物流的有效途径。
3.6 重构农村超市配送模式,打造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观察县城与农村之间的配送问题,可以发现整合县城各经销商运力资源,组建县城配送中心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参考区域经销商对县城经销商的配送方式,根据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将现有配送模式优化为区域经销商、县域经销商的商品集中到县域配送中心进行专业物流配送到农村超市,发挥县城配送中心合理分配运能、形成规模经济的职能。具体地,县城各经销商将自家店铺所销售货物品名、价格、优惠方式等制作成货单形式由配送中心下发到农村超市经销商手中,配送中心根据每天各线路订货情况安排好次日车辆,准时将各线路货物送到指定超市。县城经销商应对自身货物清单进行动态检查,出现缺货或者货物停销情况时要及时通过配送中心这个桥梁通知各农村超市经销商中的客户,有效降低农村超市的配送成本。同时,组建县城配送中心,构筑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县城内同种货物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为农村超市经销商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货款结算方式添加了县域配送中心代收货款方式,能有效减少以往资金的拖欠、坏账甚至死账的现象,提高县城经销商的支配能力,促进商家上下游合作,加速信息流通,促进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农村超市物流配送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国军,钟立群.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研究[N].现代物流报,2007-07-19(6).
[2]陈焰.物流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58-159.
[3]杜文.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42-144.
[4]傅卫平,原大宁.现代物流系统工程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79-380.
[收稿日期]2009-07-18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50107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051)。
[作者简介]汪传雷(1970—),男,安徽黄山人,博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后,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管理。